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2/4)
忽必烈征服中亚,才把提炼白砂糖的技术带回了元朝。然后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发明了黄泥水琳脱色法。
自此,中国的白糖制造才开始领先世界,并且开始输出国外。
如今的大明,对外贸易中,这趟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却一直非常稳定,并且是供不应求。
而东番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这也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收益。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就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虽然是白糖提炼的鼻祖,但是他们也没有甘蔗,在白糖出口这一块,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只要以后大明遏制他们的原材料进口,他们就只能乖乖地从大明手里买糖。
因为台风耽搁了几天,朱瞻基能够留在东番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在八月十五之前,回返京师。
所以,在安平确定下来了建造水师的位置,八月初九,大军就开始返航。
永乐十四年的夏季已经过去,在南风的推送下,舰队返回的速度要快了许多,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舰队就抵达了宁波府。
第二舰队的大军再次分开,只剩下了第一舰队和三万神机营的大军,回返京师。
八月十三的晚间,舰队终于抵达了新江口第一舰队的基地,而朝廷也早已得到了通知,在阅江楼码头筹备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一次,来新江口迎接的人除了海军都督刘江,礼部左尚书吕震,还有翰林院,詹士府的首要官员。
而朱瞻基也在这一日得到了消息,太孙妃孙娴,为自己生下了长子,除此之外,自己一下子多了三个孩子,还有四个即将临盆。
皇室得到了第四代的长子,还是太孙妃生下来的,没有名分之争,整个大明都欢呼不已。
只是,朱棣按照朱元璋立下的族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做朱祁镇,让朱瞻基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难不成,再养出一个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败家子皇帝。
他已经决定,留意一下內监,如果遇到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管他有没有犯事,先把他杀了再说。
他尽心尽力地改造大明,可不想再经历一次土木堡之变。
虽然现在漠北几乎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中,鞑靼部勇士几乎成为了大明开发北明山的矿工,但是,谁知道历史的纠错能力有多强大呢!
不过再给自己十年时间,将漠北变成内地,应该问题也不大。
虽然蒙人野蛮,但是有了八十多年的统治,如今的蒙人实际上已经被汉族同化的差不多了。
没有了文化的隔阂,只要再把他们打服,同化只是时间问题。
中华民族最厉害的永远不是武力,而是文化。不管是现在的蒙元,还是以后的满清,他们的统治固然折断了汉人的脊梁。但是在文化上面,他们最后都被汉人同化。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女真原本并没有文字,他们为了区别汉人,创造了满文,但是到清朝灭亡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满人也只能说几句满文,连写都不会了。
从仓颉造字,到河洛图书,再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当华夏文化成熟之后,就开始了一直以来的扩张,永不停顿。
不管是朝代更迭,还是异族入侵,华夏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一直在扩大。
这是因为华夏文化从来都不是以血缘来区分的民族。
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只是中原一小块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也只是原本周朝的疆域。但是一次次扩张,一次次分裂,华夏变成了一个融合了多民族,不同血脉的超级国家。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夏的文化影响。
从这一点上来看,也间接解释了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文人。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是谁统治这个国家,统治这片土地,他们只知道,不管是谁,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最终变成自己人。
如果不是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升级,最后西方国家人为地以国家取代了民族,以土地划分了界限,华夏又刚好陷入历史的最低谷阶段,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远远不止表现出来的那么小。
就像朱瞻基亲眼看到过哪些韩国人,东瀛人,他们身穿民族服装,虔诚地在孔府祭拜。
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他们为什么有那么虔诚的信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再比如非洲的那些国家,西方国家人为地划分出来了界限,把一个部落的分成两个国家,把不同的部落又划分成一个国家。
这就导致了非洲的那些部落,因为信仰的不同,连年征战,大屠杀层出不绝。
但是朱瞻基虽然明白这一点,却也接受不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任由异族宰割。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他几辈子都不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屠狗辈。所以他只想宰割别人,不想被别人宰割。
哪怕最后的结果殊途同归。
朱瞻墉他们这一次依旧随了众大臣来迎接,已经十二岁的他变的懂事了一些,看到如同海上城市的舰队,一个个羡慕不已,缠着朱瞻基想要到船上玩。
跟随玄真练功也有半年了,他们在玄真的调理下,一个个身体也都不错,朱瞻基也就放了他们四处游逛,只是让人盯着他们不要落水。
请了诸位大臣进了自己的会议室,众人都以大礼参拜,朱瞻基也没有谦虚,受了他们的大礼。
这个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