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月旦评(1/2)
山顶的空地极其空旷,如今星光黯淡,星光下面的人显得格外的渺小。
巨石之后有人在大笑道,“唐解元,你在这个时候还能有闲心与一个小女子拌口舌,果然是好雅致。”
这是天机明镜先生的声音。
唐寅冷笑道,“月旦之评,每次都是月初一,今年为什么要改到月中,却还将程序弄得如此复杂?”
这时间,天机明镜先生手执宫灯引路,身后跟着的竟然是暹罗公主沈樱。
沈樱淡淡一笑,道,“这些项目都是我临时增补的。”
祝枝山道,“有……这个必要吗?”
沈樱笑道,“你说呢?”
今年月旦之评与往年格外不同,新增加的项目出人意料,如品河豚,如走铁索桥,无不让各位才子们心有余悸,如今当着一个女孩子,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只有祝枝山上前笑道,“这考题不但刁钻,而且有些要命。”
这时间,有人附合道,“大家来此,是为了参加月旦之评,却不是来玩命的!”
沈樱道,“月旦之评举办至今,恐怕有不少人是其中的常客。”
正所谓“心负云霄志,名高月旦评!”,有过几次经历的才子们得意的笑笑。
却不知沈樱接口道,“你们…还记得当年月旦之评的初衷吗?”
这说话引得各位才子们一片嘘声。
大家都知道,“月旦之评”最早源于东汉时期,那时,汝南地区有品评人物的风气,其产生与当时的辟举制度有关,士人如果想要获得辟举,出任地方行政机构官员,必须先要得到大人物的好评。
在当时的汝南地区,名士许劭和许靖就是这样的大人物,他们都喜欢品评人物,每月一换品题,所以将这个活动称之为“月旦之评”。
沈樱不理众人言语,忽然问道,“许劭与许靖又维持几年?”
众人面面相觑。
由于当时的朝廷选拔人才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而是通过“举孝廉”的形式来推举为官之人。
作为民间舆论喉舌的许劭,在坐议乡党人物时,却是很有原则,连当时的袁绍,曹操都不给面子,利用自己的名望,竭力向朝廷举荐贤人,尤其是举荐那些有贤德却家居清贫的人。例如,贩卖头巾的樊子昭,牧牛赶车的虞承贤,乡间种田的李淑才,送信跑腿的郭子瑜,这些草根经许劭“选秀”为官之后,皆能以才德治理乡郡,成为当地有名望的人。
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
只是,月旦评虽盛行于一时,持续时间却并不太长。“(许)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许)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
不久,十常侍当国,许劭目睹朝政腐败,天下将乱,不愿入仕,
他说:“‘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
许靖因事得罪董卓,亦避难出走,随着许氏兄弟两人关系的破裂并分别离乡他走,月旦评其实很快便淡出了历史舞台。
唐寅怅然叹道,“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沈樱却悠悠道,“月旦之评第一轮淡出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后来的朝庭通过科考来选拔人才。”
唐寅闻声脸色反而一惨。
沈樱道,“有些人热衷月旦之评,却是因为他虽然自诩甚高,却早己失去了通过科考入仕的机会。”
早些年,唐寅雄心万丈,却因为“科考弊案”一事负罪,他贵为江南第一大才子,却再不能凭科考入仕,为国为家建功立业,此事本来是他心底最大的痛处,谁若敢当面提出来,他杀人的心都有了。
可是,这一次却是由一位暹罗国的公主的口中说出来,唐寅只能跳起来,道,“放屁放屁,简直是放屁。”
沈樱笑道,“一个人若被人点破了伤心事,总难免会生气的,你虽骂本宫,我,不怪你。”
这时又有脚步声由远而近,远远便听见有人笑道,“沈姑娘言过了。”
沈樱顿了一顿,道,“哦,雪斋先生莫非有什么不同说法?”
叶知秋终于从黑暗中走了出来,大袖飘飘,孑孓独行。他的动作并不激烈,但在这陡峭的山道上宛如御风飘浮,只见他足不点地,顷刻间到了众人的面前。
众才子们只风闻过雪斋先生旧日的战绩,却无缘亲见,这时见到他轻功如此精湛,更添景仰之情。
叶知秋微微一笑,道,“慢说月旦之才,有别朝堂,实属江湖,自隋以来,科举应试,评定fēng_liú人物,已有定论,昔日唐太宗李世民,远远站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而入,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然而,试问天下谁是英雄,尺牍案卷焉能称为英雄?杀人魔头焉能称为fēng_liú?”
唐寅闻声起身就走。
叶知秋道,“我来了,唐解元就要走了吗?”
唐寅苦笑道,“文不能定国安邦,武不可护佑平民,谁可称英雄?今年这一群所谓的月旦之才们,谁有这个高度了,费了这么大一番周折,却是跑来陪着闲扯淡,列位不如洗洗睡了吧。”
唐寅感伤于自已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越听越不是滋味。
天机明镜道,“唐解元稍安勿躁,既然雪斋先生来了,且听他的下文。”
唐寅再轻狂,却也不敢拂了天机明镜先生的面子,只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