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永世帝唐》

笔趣阁小说网(biqugeus.com)

首页 >> 永世帝唐 () >> 第一百一十九章:上门找死 1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geus.com/105291/

第一百一十九章:上门找死 1(2/2)

下李世民能在东宫的时间。

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但这个饮食习惯,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才的出来的。

定时吃饭是在商代时才形成的,在这之前,人们的习惯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古人把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顿饭亦即最后一顿饭叫“餔食”,称为“飧”。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说的“朝曰饔,夕曰飧。”

在十二地支概念引入时间后,其中的“辰”字对应食时,所以古人有“食时辰”的说法。辰时相当于现代早上七点到九点。第二顿饭安排太阳运行到西南方的“晡时”,此时为申时,相当于现代十三点到十五点。

那么,一日“三餐制”出现于何时?其实,在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顿饭。《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的说法,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带足三顿饭,来回肚子都是饱的。

但是,真正能经得起一日三餐的消耗的家庭,只能是那些顶级的贵族,中下阶层的人家,还得老老实实的吃两顿饭。

一天吃几顿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行为的制约。除了“两餐制”和“三餐制”,古时还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显然,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当是穷人无奈的选择,而一天吃四顿饭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四餐制”在古代属于“帝王餐”,汉朝时被制度化。中国古代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礼仪特征,贵为天子的皇帝饮食安排自然要与众不同,以“别尊卑”。

帝王为什么一天要吃四顿饭?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右论降神之乐”条是这样解释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原来,帝王每天吃四顿饭是借“四方”、“四时”之数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四餐制”怎么个吃法?分别在天刚亮的“平旦”时吃一顿,叫“旦食”;中午“日中”时吃第二顿,叫“昼食”;下午晡时再吃一顿,称为“夕食”;最后一顿在太阳落山以后的“日暮”时进行,称为“暮食”。

古人认为,这四个时间点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起始点,此时就餐最为吉祥、适宜。此即《白虎通·礼乐》中所谓“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汉代“四餐制”是在先秦周王就餐制度上改进而来的,周王在三餐之外还曾增加“夜餐”。夜餐也叫“夜食”,《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的“晏食”,便是夜餐。

“四餐制”在汉代被严格执行,即使帝王死后,祭祀时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非一成不变,在特殊时候要“减餐”。

比如国家遭遇严重的天灾人祸时,皇帝就得减少饮食量和次数,以此自我惩罚,响应上苍给人间的警示。《白虎通·礼乐》中所说的“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徹膳之法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日三餐真正普及则在隋唐时期,准确的说,是贞观中后期,最普通的百姓才吃得起。

不过,等到满清蛮夷侵略中原之后,饮食习惯又发生了改变。满族人习惯一天吃两顿饭,没骨气的人家和吃不饱饭的家庭,无奈的又回归到了先秦时期的习惯。

但满清皇室的“两餐制”与秦汉时的“两餐制”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有较大差别,早膳一般在早晨六、七点以后,晚膳多在十二点时到十四点。

这个两餐制在民间发生了一点变化:早饭为九点到十点,晚饭在下午三点到四点。

李世民身为大唐太子,一日三餐还是吃得起的。等殷清风凭借着腰牌走进的东宫的时候,他正准备吃晚饭。


状态提示: 第一百一十九章:上门找死 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