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都 河间联盟 03(1/1)
却说惠帝被石超送入邺城,成都王率群僚迎谒道左,惠帝下车慰劳,涕泣交并。(可见成都王并非不尊重惠帝)。之后,成都王也写了份诏书,令东海王来邺城,东海王当然是不敢去。可是皇弟豫章王炽,司徒王戎、仆射荀藩相继来到邺城。已经70岁的王戎,不久就要归西,还是拖着病体前来调解,他还是有一定忠义的。
现如今在朝野上下,势力都很大的士族“大家”,以荀、裴、王为首。
河间王和成都王是穿一条裤子的,在东海王北伐成都王的时候,河间王又派张方占领了洛阳。倒霉的俏丽皇后羊献容又被废了,不用说,皇太子也被废为王。
东海王回到封地东海郡,一时灰头土脸,异常郁闷。
突然有一日,僚佐送进一封书信,信封上落款为“南岳隐士秦密之”。东海王越展开信仔细观看。阅罢此信,东海王顿觉多日愁楚一扫而光,对来信之人赞叹不已。
原来这位隐士的信写的龙飞凤舞,文采斐然。他先劝东海王不要灰心,“以汉祖之贤,犹有彭城之耻;魏武之能,亦有濮阳之失。”
然后为东海王分析时局,认为晋室经历几次杀伐之后,除成都、河间二王外,诸王衰微,方镇雄起,应联合方镇,共讨二王。而联合方镇的方法就是联合大名士。
最后指出,政权纲领为“履顺讨逆,执正伐邪”,国之存亡,在斯举矣。
此信详述了东海王战胜二王的战略方案。
东海王连阅数遍,赶紧命人请送信之人。
下属说,送信之人已走。东海王立刻命人贴出榜文,求见隐士。这封信只写了战略方案,没说战术方案,等于只写了一半。
没几日,隐士上门求见东海王。东海王迎出,一见便大笑道:“有如此雄略的,也只有大谋士你啦!”
原来,东海王认得此人,此人正是从成都王处跑来的孙惠。其假称隐士,给东海王上书。
其实我们前面提到过孙惠,他是东吴孙权后代,齐王?字凑?鼻胨?醋髂笔俊t诔啥肌10蛹涠?跆制胪?资保??岢鲋??摹拔迥阉牟豢伞薄诓坏靡阎?拢?酝宋缺4媪俗约海?职选?狭11侍?印?募?种?滤Ω?ど惩鹾统啥纪酢3啥纪醯闹饕??艿阍诨侍?由砩希?胪蹩梢宰?雌涑砂堋k锘萏岢龅氖呛眉疲??胪醪惶??摹?p> 孙惠认为成都王颖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不想和齐王同归于尽,就跑到成都王那里,成了成都王的参谋。可是当他看到成都王只信任邺城的僚佐,而对天下名士置之不理时,认为成都王最终不会赢。在成都王颖最风光的时刻,弃之而去,而转来投靠士族的代言人东海王越。
东海王早在齐王府邸就见过孙惠,孙惠那篇“五难四不可”早已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东海王高兴地把孙惠请入密室,问策与他。
孙惠请东海王,以东海王兄弟为骨干,联合天下太守、刺史共讨成都王。
而联合方镇的秘诀就是大力提拔、笼络大士族,因为刺史、太守大多出自大士族名家。
孙惠让东海王在选僚佐时,以名士高低排座位。这也就成为,后来东海王如此重用孙惠,而孙惠最后的座次不高的原因。
孙惠还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他认为晋室随着方镇力量加大,晋室有可能会出现汉末诸侯并起的局面。到时天下大乱,所以要尽早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以东海郡所在的徐州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一点间接为后来东晋建国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东海王越全盘接受孙惠的建议。首先宣布扩充幕僚,以裴、王、荀三大家为主力,基本以士族高低来封官。
后来东海王以裴宪、王衍为左右手,手下幕僚光是可考的、有名气的就有七十九人。司马越的幕僚是整个中国权臣中规模最大的,当然这是后话。
裴宪、王衍为名士首领,只会谈玄,没什么本领,东海王在作战中也不太听他们的,但给了他们最高的待遇。这表明东海王笼络士族阶级的决心:做士族代言人,做体制捍卫者。
在士族作为政治中坚力量的社会里,这一招立竿见影。大名士纷纷给做刺史的子弟们写信,要求他们支持失利的东海王。
东海王不再郁闷,开始在东海郡练兵,经营根据地。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成都王打了胜仗,把皇帝拉进邺城的同时,把东安王繇杀掉了。因为东安王繇曾劝成都王投降,而东安王繇的侄子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怕受牵连,从邺城跑到东海王这里。东海王竟令司马睿代自己管理东海郡,号召天下方镇,讨伐成都王,迎回惠帝。
成都王杀叔父东安王,而东海王立琅琊王司马睿代己。天下方镇都看在眼中,再加上东海王的“名士”僚佐纷纷写信与‘各自’家的太守、刺史,这些人往往是名士子弟。天下大多方镇纷纷加入“东海王集团”,东海王成了“共戴盟主”。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