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破釜(1/5)
笔者按本书接下来描述的巨鹿之战的过程,可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其实笔者在动笔的时候也非常犹豫。原因就是项羽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实在是太有名了,笔者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长辈讲楚汉的故事了,但仍记得项羽破釜沉舟这个故事给笔者的震撼。项羽的英雄气概,从那时起就深深打动了笔者,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现在轮到笔者写楚汉的故事了,也写到了巨鹿之战这里,笔者感到困惑的就是资治通鉴指出,项羽是在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杀宋义,约十二月渡过漳水。漳水就是现在河北的漳河,漳河的封冻期是公历月到月,平均天。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大约是公历一月初到二月初,是一年冷的时候。笔者很难想象在这个时候会需要坐船过漳河。至于在这个季节,让野战军砸了锅吃冷食,与之相比反倒显得是个较小的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资治通鉴给出的渡河时间,与同在其中“破釜沉舟”的记载,笔者感觉存在矛盾。如果资治通鉴的时间正确,那么 “破釜沉舟”的故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的,两者似乎存在巨大冲突。
笔者也曾考虑过,是不是秦末的气温较高,不过再夸张的温差,恐怕也无法高达十几二十度,如果秦末的气温高到漳河都不结冰了,那当时两极冰盖恐怕也不存在了,海平面都要过河南平均海拔了。
再退一步,假设当时漳河有什么地热突发岩浆外星人什么的,导致漳水化冻了。笔者觉得项羽面对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似乎也不太可能在那个季节忙着造船,而不是等几天看看河水是不是还会冻上。即使不提在严冬里伐木造船的难度,这种行为本身都是一件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事,不是吗
反过来说,笔者斗胆,假如破釜沉舟的故事是误传,实际上不存在,那么好像一切就都很通顺没有任何奇怪的地方本来漳水是秦军的屏障,保护了秦军的粮道。现在漳水封冻了,楚军踏冰而来,攻击了无险可守的章邯军。同样,资治通鉴记录的时间看起来也完全合理,十一月项羽杀了宋义,然后请求怀王任命,十二月接到怀王的任命后,项羽立刻就发起了对章邯的攻击,他刚刚以逗留四十七天为名义杀了宋义,没有可能自己反倒要逗留几个月到春暖花开漳水解冻才发起进攻吧别提造船的事,明明有冰可用,非要拖上几个月等到冰化了再造船那才是岂有此理。
因此,笔者在书中描述了另外一个战争过程,而放弃了破釜沉舟这个经典故事。毕竟,笔者还是要使用资治通鉴里的时间线来构建这整本小说。“焚舟破釜”早见于孙子兵法,用来指不留后路殊死一搏的气概,本书中,笔者描述项羽采用这样的气概和战略,并用这个口号来激励将士,但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策略和比喻,而不是真的行为。
还请读者理解,并且,笔者非常惶恐地请求所有读者指,是不是笔者疏漏了什么特别重大的原因,才使得资治通鉴的时间和“破釜沉舟”的典故这两者无法共存。”
感谢诸位读者的阅读。
才刚刚向北方进军,刘邦就遇到了一场大雪。
望着眼前白茫茫的大地,刘邦向蒯彻苦笑道“不是我不尽心,这天气实在无法行军。”
蒯彻看着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道路,也知道这件事怪不得刘邦,他紧赶慢赶,但赶到刘邦军中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了。
“还请沛公派几个使者去给鲁公报信。”蒯彻后无奈地说道。
“这个自然。”
刘邦当即拿出重赏,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士兵眼馋这份赏赐,从刘邦手里领了双份的寒衣,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后就离开军营,顶着咆哮的北风向白马赶去。
到自己的营帐后,刘邦的脸色有些难看,戚姬小心翼翼地问道“夫君,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无法行军啊。”刘邦火炉里扔进了一根木头,风雪让砍伐变得困难起来,可军队对柴火的的需求量却是大增。幸好周围没有敌军,楚军不需要费劲建立坚固营寨也不需要挖掘深沟,现在楚军能够把大部分人力都派出去收集柴火,保证了每个帐篷里的温度。
盯着火炉看了一会儿,刘邦缓缓地对戚姬说道“我义弟那边应该冷吧这天气实在不是打仗的好时候。”
“鲁公会有危险吗”戚姬问道。
“是的,”刘邦重重地头“他刚刚以逗留不战的名义杀了大将天啊,他怎么会用这样的借口这不是把自己的退路都堵死了吗这天寒地冻的怎么打仗可要是等到春暖花开那要等多久九十天一百天那他岂不是逗留不战了吗”
刘邦一边说一边叹气“现在我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及了,或许我当初不该听大将命令来南边的,有我在义弟不至于被逼到和大将翻脸的地步。”
之前看到楚军内乱后,魏豹也急忙把他的军队后撤几十里,和项羽的大营紧紧贴在一起。现在魏军基本就是楚军的附庸,要是楚军退兵,魏军是断然没法和秦军作战的。燕军也差不多,燕国地广人稀,又远离中原战场,接到怀王号召后,燕军也就凑出了两三千人,还不到秦军的十分之一,甚至都不敢说比魏国这个楚国附庸的实力强。
看到楚军魏军都远离后,燕军觉得自己独自呆在秦军面前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也瞅个空子拔营挪到了楚魏两军的旁边,共计四万联军聚集在了一起。
诸侯的救兵统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