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章 杨廷和与王琼(1/2)
今日里在内阁值房值守的阁老正是杨慎的父亲,杨廷和。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
很显然,杨慎的天才,正是继承于自己父亲的优良基因。
杨廷和12岁便中举,19岁便中殿试第三甲同进士,弘治二年,杨廷和进修撰,参修《宪宗实录》和《会典》,擢左春坊大学士,随后任职太子府詹事,当上了朱厚照的老师。正德即位后,杨廷和也一跃由詹事入东阁,专典诰赦,不过之后便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打发到了南京,改官南京户部尚书。
不过,好在朱厚照这小子念及旧情,十分想念自己的杨师傅,杨廷和刚到南京不久,便被朱厚照找了个理由召还,授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机务,迁吏部尚书。
可以说杨廷和的仕途到现在基本可以算是波澜不惊,而且因为朱厚照的原因,一步一个脚印,平步青云,文官之中,如今也只在李东阳之下,不出什么大差错的话,眼瞅着便是下任内阁首辅,即便是刘瑾,这会儿也再也无法撼动杨廷和的地位了。
而且,杨廷和儿子也争气,年纪轻轻便以才子之名,名满大明,似乎马上就要能弥补自己当年没有得中一甲的遗憾了。
不过,杨廷和还有一个烦恼的源头,那就是常常会出现种种状况,让他疲于应对的皇帝朱厚照。
还好,杨廷和总算是大明朝唯一几个能稍稍劝得住皇帝的人,用史书上的话来评价:正德年间,武宗常访疾问苦,多不在京。杨廷和入值中枢,参与机要,“镇静持重”,“补苴匡救”,“灾赈蠲贷犹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封建史家对此歌颂备至。明末文人陈子龙指出:“武皇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而用李东阳的话来评价说,那就是:“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
意思是吟诗作词,我还算比较擅长,但是要说起治国安邦的本事,那我就不如杨廷和了,足见这会儿还是内阁首辅的李东阳对于杨廷和的评价之高。
…………
而这会儿,杨廷和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内阁值房之中,与他对坐之人,与张阳也有些渊源,那就是张阳曾经冒充的王景隆的老爹,如今的礼部侍郎,王琼。
王琼和杨廷和同岁,如今都是刚好五十岁,两人志趣相投,这会儿也都在吏部,又先后因为得罪刘瑾,被打发到南京吏部任职,而且在朝中文臣中,又都算得上比较激进的改革派,所以两人算是相交莫逆。
这个王琼是成化二十年才中进士,比少年得志的杨廷和要晚6年,不过虽然如今王琼的官位在杨廷和之下,不过在后世,王琼的名气显然要比杨廷和还要大上许多,甚至和于谦、张居正一起被称为明代三重臣。
按理说,王琼这会儿应该在南京吏部任上,不过因为要回京述职,才出现在了内阁值房之中。
而这会儿,杨廷和正拿着一个写着密密麻麻小字的文书,给王琼观瞧。
看着文书的王琼,不禁有些呼吸急促,瞳孔放大,甚至喉咙都有些发干,看着那文书,王琼连一旁的杨廷和都顾不上了,半个时辰的时间里,竟然一句话都没跟杨廷和说过。
知道王琼德性的杨廷和也不说话,只是微微笑着,看着王琼。
直到王琼终于将那文书看完,长出一口气,将文书合上,并用手细细摩挲的时候,杨廷和才笑着开口:“如何?晋溪,这份文书,你觉得怎么样?”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杨廷和正是叫的王琼的别号。
“石斋,你这是在考校我吗?在我看来,这分明就是我朝的隆中对啊!石斋,这份文书是由你起草的?!”王琼闭了一会儿眼睛,在脑中默默想了想文书中所言的内容,然后睁开眼睛,目光炯炯地看着杨廷和。
“非也!晋溪你绝想不到,这份文书是刘瑾刘太监刚刚使人给我送来的!”杨廷和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句话说的,让刚刚正要喝茶的王琼听了,差点没有呛水呛死过去。
“咳咳咳咳……”王琼咳了好一阵子,才缓过气来说道,“难道是张彩的章程?!不对啊,张彩这厮虽然也算高明,但是他却多是守成保守之策,他人虽然风采夺目,可是这性子却是稳重的很。再说,刘瑾他这会儿也是风雨飘摇,得罪的人不可谓不多,已经有很多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了,要是这条陈一出,别的不说,只说这改漕运为海运,这个开海禁,这个改革兵制,便要得罪天下一半的人啊!怎么张彩还会给刘瑾那老贼出这么个条陈?!这是准备把刘瑾老贼放在火上烤啊!虽说我王琼跟刘瑾老贼不对付,也乐得看见他如商鞅一般,干脆被人车裂了。可是若是因为刘瑾,让这奇策成为众矢之的,步了王莽、王安石之改革的后尘,那就实在有点得不偿失了啊!”
“晋溪,这次倒是你猜错了,这份文书条陈虽然是刘瑾送过来的,却不是张彩之策,而是另有高人啊。”杨廷和笑着摇了摇头说。
“哦?!还有高人?!难道……不对不对……难道是今年的新进士?”王琼听了以后一惊,然后马上陷入沉思,摇头晃脑地想着,到底是哪个人,有这么大的胆子,出了这么一条奇策。
“我也不跟晋溪你卖关子了,出这奇策的人,恐怕晋溪你大概也曾有所耳闻,正是新近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张阳。”杨廷和从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