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年两熟?(1/2)
在邓芝离开之前,裴青还是将邓芝的巅峰基因给激活了,电脑上是这样显示的:“邓芝,谋士型人才,武力65,统率75,智力82,内政81,特性为外交,特性效果,在办理外交事务之时,自身智力提升10点,内政提升10点……”
“现在邓芝就是在办理外交事务,这样的话他的智力值就达到了92,内政也到了91,绝对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看到邓芝的巅峰属性达到如此程度,裴青总算是彻底放下心来,这样的属性对付那些匈奴人何止是绰绰有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
当邓芝满怀信心的离开之后,裴青剩下来的就是等待消息了。
十几天很快就过去了,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也终于到来了,为了抢收小麦,全城上下几乎是人人上阵,在这火热的季节里上演着一幕幕丰收的欢乐剧。
好消息一道一道的接连传来,南阳今年获得了大丰收,得麦数十万斛,颍川大丰收,得麦数十万斛,沛国大丰收,得麦数十万斛……
喜讯接连传来,这一年裴青治下所收获的粮食高达数百万斛,不仅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而且在颍川、南阳等地还有不少的余粮。
除此之外,在一些军队集结的地区,比如汝南、沛国等地的那些军队也在实行屯田,这一年来也收获了足够的粮食,虽然这些粮食无法支撑大规模的作战,可是坚持两三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现在师出无名,四方安定,就算想要作战,也要寻找合适的机会才是,所以裴青也只能暗暗等待机会的到来,专心关注于生产的发展,只等与匈奴开榷场之后,己方的物资力量再度提升,到了那时后就能够继续展开讨伐了。
虽然群雄之间难以讨伐,可是讨伐那些不听话的异族也是提升实力的机会啊。
“如今麦收已毕,粮食问题算是暂时得到了解决,以后如果真的有战争,持续上两三个月也没有问题,如果过得稍微紧巴一些,就算是坚持四五个月也都没问题,可是毕竟现在许多地区的粮食种植每年才只有一季,收获一次需要支撑一年的需求,这对于许多百姓来说确实不容易,现在看起来,是时候该向他们推行意念两熟的技术了,这样的话每年粮食都能多生产一倍,不仅百姓和军中作战的粮食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同时也能够有余粮酿造美酒,从而换取更多的物资。”
虽然一年两熟制在后世看起来很平常,可在历史上它的推行并不早,据考证,最早大规模推行一年两熟的应该是在唐朝,两税法的实行就是证明,而真正在全国推行更是在全国解放之后了,所以这种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必然会大大改写历史。
于是裴青将裴潜找来,向他详细介绍麦茬庄稼的好处及其可操作性。
裴潜听了这话顿时一愣,他想了想随后说道:“大兄(之前因为裴茂在裴青结婚的时候被当做是高堂父母来拜,所以在此之后裴潜就称裴青为大兄),你说的这种一年两熟我倒也不是没有听说过,之前听郑康成先生讲过,在我大汉如今已经有粟收种麦、麦收种粟、豆之事,只不过这都是极为个别的事例,尤其是在气候条件比较允许的淮南等地,小弟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大规模推广的事例,其实即便是淮南之地,也是只有特别肥沃的膏腴之地才有,甚至是在灾荒之后,因为头一年地力没有使用,这才会在第二年套种,但现在虽然是灾荒之年,可是地力已用,再行复种,不知道能不能成?”
裴青闻言哈哈笑道:“潜弟你放心就是了,这件事还是没有问题的,复种之法,吾心中有数,只要如此如此,保持足够的雨量,还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今年咱们行动的晚了,现在要种,就只能种植一些早熟的作物,比如豆、菘(也就是大白菜)等,等到这些收获了,我们其实可以在入冬之前就种上小麦,这种小麦叫做冬小麦,只需要在四五月间就能够成熟,而在这么一段时间内足够种植粟等作物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面推行,你只需要找一些郡县作为试点,等出了成绩再去推广也行,这些地方最好是一些饱经饥饿折磨的地区,比如关中、南阳、颍川等地,每一个郡可以设置一个县作为试点,种粮由官府出,如果收获了,官府可以抽出一成的本钱,没有收获,不让百姓偿还。”
“嗯?难道真要这样做?这可意味着我们要多出数万斛种粮,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是减少了我们军队一个月的军粮,这样的话一旦战事来临,我们恐怕仍要像之前那样勒紧裤带过日子了。”裴潜满脸的忧色,对着裴青说道。
然而裴青却是淡淡笑道:“潜弟应当知道竹子,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一寸,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就疯长,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能够长到数丈高,这并不是它在前四年的时间偷懒了,而是它在前面的这四年,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上百丈,所以,没有之前四年的积累,竹子在第五年怎能成长这么快?庄子有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们要想真正发力,就必须厚积薄发。”
裴潜听了裴青的话之后大为震动,他原本以为裴青的人生仅止于此,却没有想到裴青竟然还有更广阔的志向,积累几年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以他的智慧自然是一眼能够看得出来,裴青是要进一步扫平污秽,进取天下,就算将来不称帝,也必然是周公这样的人物,自己跟着这样一个人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