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二章 随夫进疆(1/1)
穷人缺少的是面包,富人缺少的是胃口。
——日耳曼谚语
李文教员不再言语了,放下手中的暖瓶,悄悄地坐在一边写材料去了。
鲁大炮瞪着大眼睛,表情迷惑地问道:“我刚才说到哪里了?”
牛万山回答道:“苏修侨民。”
鲁大炮用手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大声说道:
“对,苏修侨民。
大批农牧民逃离边境地区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了大批的干部和群众赶赴这些地区,实行代耕、代管和代牧,努力减少生产损失。
事实求是地说,三代人员为稳定新疆的局势和防止苏修的渗透、破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扩容使新疆的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9年之前,汉族人口只占新疆总人口的4。今年已经占到了40。
我们对地方的群众开展了思想教育,宣传祖国伟大和做中国人的光荣。
连长,我讲完了。”
鲁大炮咧着大嘴巴,笑着说道:“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说出话来一套一套的。好啦,你们回去休息吧。明天早晨听到军号以后,立即起床,参加早练。”
就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之下,牛万山和马玉民作为填补人员的空缺,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兵团的工作和生活是艰苦的。
牛万山和马玉民住在简陋的地窝子里。
马玉民和其他职工在亘古的戈壁荒原上开荒种地,挥汗如雨。中午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不回营地休息,经常就着冰雪啃干馒头。秋天,他们收获了小麦、玉米和蔬菜。
牛万山的炊事员工作基本上是在室内,相对比较安逸一点。他热情地为职工们蒸馒头、炒大锅菜。职工们都随着少数民族亲切地称呼他为牛姑舅。
兵团的工作和生活是火热的。
牛万山、马玉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一起工作和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逐步从自由散漫的无业游民成为了作风严谨、纪律严密的兵团战士。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职工们盖起了越来越多整齐的土坯房,彻底搬出了阴暗、潮湿的地窝子。
越来越多的已婚职工把妻子和儿女从内地接过来安家。
越来越多的未婚职工开始恋爱、成家,随后生儿育女。
3营营部不仅有了明亮的医务室,而且还开办了托儿所和学校。
1963年的秋天,牛万山和马玉民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向连长鲁大炮请探亲假,打算回甘肃老家去接妻子儿女。
鲁大炮爽快地给他们批了假,嘱咐道:“以后让你们的老婆多生几个娃娃,动员她们争当英雄母亲!”
牛万山和马玉民很快回到了甘肃临夏,然后分头行动。
牛万山回到尕阴屲的家中,向巩腊梅讲述了新疆和兵团的大好形势,劝说她们母女一起到新疆去。
当时,巩腊梅正在干事业的风头上。她不仅担任着尕阴屲生产小队的队长,而且在林桂珍的培养下准备加入党组织,况且她还照看着父母双亡的哈麦基和阿依舍。
为了找到一大片种庄稼的平地,为了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光景,巩腊梅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最后毅然决定跟随丈夫到新疆去。
他们没有经济能力把哈麦基和阿依舍一起带到新疆去。其他亲戚的境况也十分窘迫,无法抚养两个孩子。巩腊梅就把他们送到了临夏县的孤儿院,托付给那里的工作人员。
阿西娅一再请求工作人员:“你们要对这两个尕娃好一点,他们这么小就没有父母了。”
工作人员笑着说道:“你放心吧。这里的尕娃都没有父母亲。”
哈麦基和阿依舍的眼睛里泪水涟涟。
巩腊梅流着眼泪离开了孤儿院,回到家中收拾好衣物和干粮,便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途。
当他们背着行李离开尕阴屲的时候,亲朋好友和得到过巩腊梅帮助过的乡亲们提着馍馍、锅盔和水果来给他们送行。
在乡亲们的思想意识当中,新疆是远在天边的蛮野荒凉之地,是流放犯人的监狱,必定充满了难言的苦寒和辛酸。他们这次与巩腊梅的区别就是今生今世的生死之别了。
乡亲们一声声的安慰和祝福,让巩腊梅、牛万山和小海彻的心头暖呼呼的。
当牛万山、巩腊梅和牛木兰翻过了好几道山坡,依然能够清楚地听到团长爷爷牛占海的女儿尕索菲和牛银山的媳妇买艳的悲伤的哭泣声。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