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李舜成回杜李结识新友李家人茅草房构想未来(3/3)
”李昭福吓了一跳,简直不敢相信,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李舜成又说了一遍:“二十几万万元。”“怎么这么多钱?”“不说做生意挣钱,我带过去的重庆券,在那里按一比六十的价格使用。原来打算进一匹布的钱,能进六十匹,这能不赚吗?当时,我差点在上海买了洋楼。”“仅吹牛!”“是还差点钱,也不差多少了,有些洋楼的主人急着出手跑路,便宜得很。不过,洋楼有什么用,既不能吃,也不能穿。”“那你买到了绢布吗?”“买了,用汽车直接运到贵阳、昆明出售。我这次是三头都赚钱。”“怎么是三头,最多两头。”“怎么不是三头,重庆券换南京券,最多的时候是一比一百,平均一比六十,这是一头吧!我带人打下了张果镇的仓库,打开仓库看到了数都数不清的蚕丝,他们都不要我的钱,只要我付做工的钱,我不同意,还是付了蚕丝钱,但是是最低的,就连工钱也是最低的,家家户户拿回蚕丝自己做,那质量没有再好的了。他们也不图什么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你想呀,那仓库都是我打下的,粮食不多的是。那料子你是没看到,龙潭还有一点,回去就可以看到。这又是一头吧!到了贵阳、昆明,按说来了这么多货,应该低价甩售才对呀。可是,那里好多人都在等着车票、飞机票回家,都想做一件像样的衣服,体体面面地回家。我的那些绸缎,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比平常的价格还高些。这不是三头是什么!其实还有一头,这次我把一些钱换成了金子。贵阳、昆明的一些人,在抛售黄金,金价大跌,我忍不住买了一些。”“洪江那笔钱呢?”“我过来的时候,本初还没回来,还不知道。”“这么多钱,你打算怎么办?”“我不想做得太大。这样的赚头把我吓着了,有多大的赚头,也就可能有多大的亏损。我跟蔡老板也说了,我还是想回到龙潭去开铺子,过完年再去一次张果镇,看情况,如果情况不好,进一点自己铺子用的货,就老老实实待在龙潭。多余的钱,买一些田土……”钱再多也没用,他家现在的房子是土砖房,原本有一间堂屋,两间卧房,一间灶屋,一间磨角屋,两间仓库。几个月来,李昭福才整理出来了一半,堂屋、一间卧房和厨房的房顶换了屋茅草,不漏雨了,其余房间还没有整理出来。被褥也只有一套,现在父子三人只能挤在一个房间、睡在一张床上。还有就是烤火的问题,没有烤火的火箱,也没有木炭。更头痛的是:没有糯米做不成糍粑。糍粑,李昭福原来是不想的,大儿子回来了才想起了这个。
水塘和水塘下面的那几丘田是李昭福家的,一直都是。离开金家台的这几十年,给刘家人种着,他家的田土不够。
田,刘家种着,也没要租谷,只要他们好神看着这家、这水塘和这些田土、柴山,莫让别人侵占了去。
李昭福回来时,刘家人感恩戴德,帮了李昭福不少忙。等收了晚稻,李昭福给他家交底,说自己不打算走了,这些东西该收回的都要收回。这话李昭福是同刘金满说的,这之后刘金满就不理李昭福了,路上碰见了也不打招呼。起先还只有刘金满,后来他家的几个人都这样啦。李昭福正为此发愁呢。
李舜成听父亲把情况一说,说道:“我们明年回龙潭,不就没这些事了吗?”“那也不能成他们家的东西了呀,依我的脾气,我就不回龙潭了,看他们家怎么办!”“这又何必呢?”“也不单单是为他们刘家,我回来住了这小半年,习惯了,还真不想去龙潭了。再说,禹成也在这里发了蒙,都读了小半年书了。”“你在龙潭和谁说了赌气的话吧?”“你是不是听说了?”“没有。”“是和乡董。你二爷那事,太没道理了,他不闻不问,推得干干净净。”“你乐意回来住,那就安心住下。明天,我去一趟刘家,带一块野猪肉去。两家这么住着不能不来往,生产上的事过完年再说。您说呢?”“好吧!时间不早了,我们煮饭。”
李舜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俗话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把钱到处放一些,哪一处都不至于太多,再怎么着,也不会像他二叔那样树大招风,赔了个精光。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儿子回来之前,李昭福也不是一点钱也没有,只是不敢乱花。他家的米桶里一些米,本来不缺,李舜成一回来,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好在有肉吃,饭也是可以少吃一些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