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探测器V100版(1/2)
读前注意:
一,本设定为半虚构,技术人员请勿较真,万一你真的靠这个造出真家伙的话,纯属巧合。
二,可能与原作设定有所出入,但是本书内技术体系设定全部以此为基准。
三,本设定尚未完全,目前逐步完善中……
————————————————————————————————————————
1.光学探测器:
光学探测器是一项由来已久的技术,从旧西历时代的数码相机开始,发展了几百年,性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般的讲,光学探测器的主要技术在于分光技术(决定了最远的视距)、感光灵敏度(决定了夜视时的最低照度要求)和强光耐受力(决定了抵抗强光的最大强度)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军用的光学探测器产生了三个分支。
一个是超长焦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指视距很远的光学探测器,此技术在pt上的应用就是头部的大型光学探测器,主要用于长距离射击的瞄准和警戒。
第二是夜视仪,同样是比较久远的技术,主要有微光和红外夜视仪两种,不过在pt上运用的一般是复合式的。
第三是假彩色识别系统,其实这是一个高精度的光谱分析仪,其原理是通过高精度分光光谱解析目标分子层面的表面物质构成,通常用于识别迷彩等伪装手段。因该设备成本较高,一般仅应用于侦察型机体。
另,为了确保完全的视野,人形机动兵器除头部主监测器以外,尚有多数辅助监测器,通常分布于胸部两侧、肩部装甲前后两面、膝部后方关节缝隙、颈部装甲缝隙和裙甲周边一圈。
2.雷达:
比光学探测器更加古老的技术,就工作流程区分,有主动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雷达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定向发射源和一个接收机,通过接受目标反射的雷达波来进行探测,虽然技术上比较简单,而且视距较远,但是缺点也很多:容易被吸波涂料、角反射器、电子干扰源和箔条散布等中低技术特殊武器干扰,并且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会有近地面侦测盲区。针对这些问题,通常用长短波雷达结合和采用按程序定时变换雷达波频谱的方式来对抗,但缺点始终存在。
被动式雷达只有接收机,而没有定向发射源,它通过接受目标自身发射的电磁波或红外特征来进行侦测,相对于主动雷达,受吸波涂料、角反射器和箔条散布的干扰明显较小,但是因其灵敏度较高,容易因太阳辐射而产生误判,且侦测的距离受限于目标自身的电磁-红外放射强度,因此亦有其局限性。
3.红外(热成像)探测器:
专门侦测目标热辐射的侦测工具,应用范围很广,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同被动雷达,但基本构造更接近光学探测器,可以说是两者的延伸。
4.引力雷达:
就工作原理而言,引力雷达可分为陀螺式和泰斯拉式两种。
陀螺式引力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地球上的潮汐很相似,外部大质量物体的引力,使悬浮陀螺偏移,陀螺周围布置的高灵敏传感器就会将这个偏移量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在雷达上显示出来。
而泰斯拉式引力雷达则是通过重力制御装置生成小范围重力干涉场,外部大质量物体的引力使重力干涉场发生波动,从而使重力制御装置的电流负荷发生变化,只要检测这个变化,就能侦测到目标的位置。
无论哪种原理,单一的引力雷达只能测出引力的强度和方向,如果在舰体不同的位置安置引力雷达,组成阵列,那么各个引力方向的交点,就是目标所在的位置。
如果大质量目标较多,或者是在移动中,那么就会发生惯性或引力混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与各种探测器的探测数据进行比较,经过计算排除战舰本身运动状态的影响和其他传感器发现的目标以后,才能得出隐藏的大质量目标所在的位置。
因为是基于目标质量的侦测,一般的匿踪系统和干扰因素对引力雷达没有任何效果。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如果隐藏的大质量目标是复数的话,造成的引力混淆就会让它抓瞎,针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大范围内散布引力雷达的侦测终端,依靠覆盖战区的雷达阵列来确认目标位置。
相对于陀螺式引力雷达,泰斯拉式引力雷达设备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但是因为用到重力制御装置,能量消耗非常大,无强能源者不提倡使用。
5.量子雷达:
量子雷达是基于幻像粒子技术而开发的新型接收器,其基本结构就是一个高灵敏度的电磁感应器和幻像粒子发生装置。
量子雷达工作时,幻像粒子发生装置会在接收器周边散布一定浓度的幻像粒子并加以一定程度的约束,当有电磁波或红外线通过幻像粒子所在的范围时,就会使幻像粒子发生扰动,电磁感应器就能侦测到。
因为幻像粒子的扰动非常复杂,所以必须用专门的高性能电脑来解析幻像粒子的活动情况,才能将目标的电磁-红外特征完全还原出来。但正是因为这一点,量子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很强。
6.量子云雷达:
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量子云雷达和量子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差别不是一点点。
基本结构同样是幻像粒子发生器和电磁感应器,但是量子云雷达的幻像粒子发生器要大得多,工作时散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