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岗农场劳动(1/2)
五道岗农场劳动
夏初,学校高中同学到国营五道岗农场劳动。
五道岗农场在铁道北,大概距我们学校二、三十公里。同学们准备了简单的行李,分乘两辆苏联生产的卡车,开出校园,向铁道北颠簸而行。
五道岗是坡度较平缓的丘陵地带。一眼望去,漫岗丘陵无边无际,除了看不到头的耕地,就是丰盛茂密的水草,地平线那边是波浪一般的平缓的山峦。农场的几趟红砖房坐落在空旷的高岗上,履带式拖拉机和庞大的农机具稀稀拉拉、散乱地停放在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如果不是有几个农场职工站在房前,你一定以为这是一个被遗弃的荒废的兵营。不远处传来布谷鸟和野鸡的叫声。在我们同学的脑子里生出了同一个疑问:让我们干什么活呢!
到了农场的第一课,是场长介绍农场情况。场长大概讲了如下内容。他爷爷那辈(二十世纪初叶)南满有些富户过来开荒种地,当时称他们为“大联户”。有姓赵的、姓刘的、姓李的,他们在大疤瘌山、王八脖子山、**山一带开荒。因为道路不好,打下粮食运不出去,粮食又不值钱,再加上闹胡子,干了四、五年,就都蹽回去了。
伪满期间,日本鬼子“开拓团”有四、五百户来到五道岗开荒种地,种了七、八年,l945年“八一五”光复,也都滚回老家去了。 解放后,解放军东北炮八师在日本“开拓团”的撂荒地上继续垦荒种地,扩大了种植面积,他们主要是种大豆。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炮八师上了前线,我们农场接收了他们的家底。现在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帮助我们按照科学方法,机械化种地。当他讲完了我们要干的活之后,同学们异口同音的叫了起来:我的妈呀!
农场采用苏联专家传授的先进的、科学的大豆栽种方法:垄作,每垄双行,单棵,大豆在龙上狗咬纹分布。
在农场职工引导下,同学们来到大豆地。同学们左顾右盼之后,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前方。一个同学问道:“这地?有没有边啊!”农场职工:“有!不过,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之声。
绿油油的大豆苗在黝黑的宽垄上画出一双双细细的长线条,在远处模糊成灰绿色一片。
农场职工从由厂部开来的汽车上卸下一把把小锄头,发给每一个同学一把。小锄头连同铁锄板、木锄把大约有半米长,锄勾为鹅脖子形状,锄板梯形,上窄下宽,锄刃大约10厘米,与垄上两趟豆苗的距离相当。
农场的农艺技术人员开始向同学们教授大豆间苗的操作方法。老师:“同学们注意!现在请农场的李技师为大家讲解给大豆间苗的方法。”李技师:“我们种植的大豆是一垄双行,要求间成每一颗苗间距为10厘米,每一颗苗的位置要求在正三角形的顶尖处。就是大豆苗在垄上以狗咬纹的形状排列。”
一个同学:“唉呀妈呀!在纸上拿尺逼着,也难画呀!”同学们发出赞同的感叹声。
老师:“肃静!听李技师讲!”李技师:“不讲了。我实地给同学们做个示范。”李技师同另外几个农场职工每人把一条垄,蹲在地上,使用小锄头在豆苗间仔细地铲除多余的豆苗,不一会功夫,他们铲过的垄上,形成了两行单棵、狗咬纹排列的豆苗。
李技师:“同学们作业的时候,最最要紧的不要把正三角形尖上的豆苗铲掉。位置不正不要紧,一定不要缺苗。开始时可以慢一点,要保证质量。”老师:“同学们听明白了没有?看明白了没有?”“明白了!”“那好,每一个同学把一条垄,排好了!”
同学们以极其兴奋的心情站到地头,手里拿着小锄头跃跃欲试;有的同学急不可耐地哈下腰,开始间苗。李技师:“同学们开始铲吧!”
我和孟庆之垄挨着垄,我问:“你没有干过这种活吧?”答:“没有。你干过?”“也没有。在家铲地都是用大锄头,小扒锄基本没有使过。”他用小锄头在垄的左侧一趟豆苗比量一番,留下了锄板两端、大体是两趟豆苗的间距的两棵豆苗,铲除了两棵苗之间多余的几棵豆苗,然后,又以第二棵为基础,比量出要保留的第三棵豆苗,又铲除了第二棵与第三棵之间多余的豆苗;然后,他又在垄上右侧一趟豆苗开始作业,他选了一棵位于左侧那趟第一棵与第二棵豆苗中间的一棵豆苗为基准,测量出右侧的第二棵豆苗,又铲除了两棵豆苗间多余的豆苗。孟庆之在垄上保留的豆苗基本上都是在正三角形的三个角上的顶端,构图准确,堪称典范。只是动作缓慢,效率太低。
我毕竟在农村长大,铲地的技能必定强于自小生活在城市的孟庆之。我在左侧一趟选择了第一棵豆苗之后,模仿农场职工的动作,锄刃稍稍倾斜着铲掉它前面的几棵豆苗,在选好的第二棵豆苗的前面照样挠了一锄板,接着是第三棵、第四棵……;然后,在右侧确定好了第一棵豆苗(当然是在左侧第一棵与第二棵之间的位置),举起锄头依法炮制,自然比孟庆之快得多了。其实,我也只是比孟庆之几个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强一点。在我的前面、铲得快的大有人在,在我之后的同学可以说寥寥无几。
没有铲出去几米远,大多数同学都腰疼的难以忍受。这是一种蹲下去大腿受不了,撅起屁股哈腰脑袋控得抗不了,对于我们这些坐了十年左右书桌的学生来说,确实是难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