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勒索信(1/2)
李默涵对枪支管理很严格,平时枪、弹分开保管不说。而且你领走多少发子弹,就要上交多少空弹壳,少一颗都不行。
一开始实弹射击的时候,老是有新兵不敢正视前方,别过头去或者闭着眼睛开枪。对于这种人,李默涵毫不客气,也不废话,抬手就是一鞭子,“叫你打的是靶子,又不是你亲娘,干嘛不敢看?”
对于认真练习的人,李默涵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把银元放到他手里,“好好练~要想上了战场不死,除了苦练,没别的办法。”
若是哪个当兵操练的时候受了伤,又或者是病了,李默涵就会让伙房做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再加两个鸡蛋,美其名曰“病号饭”,而且还是由李默涵亲自端到你面前。再加上一句暖暖的“安心养伤。”
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这些乡下农夫出身的大头兵们哪见过这个,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一个个感动得眼泪哗哗,啥也别说了,这条命就指给你了。
恩威并施之下,李默涵很快就牢牢地掌握了军心。
就在李默涵磨刀霍霍的时候,二次革命爆发了。虽然二次革命的主战场在江西和江苏,但是河南也不太平,因为在河南到处流窜的土匪白朗居然和南方的革命党搭上了线。
1913年9月,白朗按照孙文、黄兴的要求,率军南下进入湖北,配合“二次革命”。最为传统的说法是,白朗有觉悟,什么“深受革命党人进步思想的影响”、“愿意接受共和民主正确主张”,等等,总之,白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土匪,而是深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熏陶的人,甚至后世还有人极力论证白朗军如何具备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白朗到底有没有接受革命党的思想呢?也许有一些,但或许仅仅是一些。豫西土匪有“碰杆子”的江湖规矩,既小股土匪不断加入或者依附于大股土匪,使得土匪的势力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豫西“杆子”造就了一种很奇特的“马太效应”:当一大杆子处于上升期时,打的胜仗越多、名气越大,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杆子”投奔,越有“杆子”来投奔,这一大杆子就越壮大,而且这种壮大几乎是以成倍的趋势增长,根本不需要像水泊梁山那样招兵买马,一个好汉一个好汉地招降、归顺,从一百人发展到五百人,很可能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比如白朗起事,刚开始只有一二百人,但假如一年之内有七八股“杆子”来“碰杆”,即使每一“杆子”只有100人,“碰杆”之后,白朗的队伍就发展到千人了。
但这种“股份制”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如果遇到重大挫折或失败,上千人的队伍可能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杆子”队伍的特点也决定了白朗接受革命党人的主张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前文已说过,白朗的“杆子”队伍实力越强、名气越大,越能吸引其他“杆子”来投奔,越有“杆子”投奔,队伍越强,名气也越大。“马太效应”式的发展决定了白朗队伍只能做大,不能偏安。
另外,白朗也是读书认字的人,革命党的共和民主在近代中国确实很有诱惑力,白朗也读书,也看报,受其影响理所当然。白朗也是一个愿意“办大事”的人,革命党要办中国的大事,白朗心向往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白朗趁机响应南方国民党的号召,发动农民起义,反对袁世凯政权,威胁京汉铁路的安全。为保证这条交通干线的畅通,袁世凯调集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联军对白朗进行围剿。不料联军中的陕西王生歧部阵前起义,参加白朗军,使得白朗军的军力和装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白朗遂自称“中华民国扶汉讨袁司令大都督”。
这天夜里,一向很少露面的焦作镇镇长王华派人给李默涵送来帖子,邀请他到镇政府议事。
李默涵带着高祥坐着人力车来到镇政府,一路上只见到镇上的百姓纷纷行色匆匆,一进屋就门窗紧闭。一些商家也关门歇业,伙计们忙着上门板。
李默涵刚一下车,就见到姜戎、谢武魁和镇上有头有脸的人都在陆陆续续地进入镇政府。姜戎和谢武魁一见到李默涵,老远就和他打招呼。自从李默涵关闭赌场之后,把赌场的市场让给三点会和五湖帮,姜戎和谢武魁也领他的情,三人的关系十分融洽。
“李老板,你也来啦。”姜戎拱了拱手
李默涵和姜戎和谢武魁握手,笑道:“没办法,镇长大人吩咐,我敢不来吗?”三人放肆地在门口哈哈大笑。
进大院之后,镇长刘睿很客气地向大家打招呼,他穿着长山马褂,带着一副眼镜,先是向众人拱了拱手,随即说道:“诸位焦作镇的父老,相比大家都知道了,白朗匪军在咱们河南四处流窜。如今我们焦作镇也不太平~”
说着,刘镇长拿出一封信,说道:“这是云台上的土匪冉清平昨夜让人钉在我家门口的。”刘镇长把信递了下去,让众人传阅。
这时的白朗处在上升期,因此河南各地土匪不管有没有和白朗碰过杆子,都打起了白朗的旗号。就在焦作进内的云台山上有一股土匪,头子名叫冉清平,自称是白朗麾下。
姜戎接过书信看了看,摇头道:“这个冉清平我听说过,据说是晋南人,那白朗都在豫西活动,焦作在豫北,他怎么会是白朗一伙的?”
谢武魁也看了信,说道:“这小子胃口到不小,以前也就劫个道,收点保险费,这次到好,一开口就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