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接旨进京(1/4)
秋忙终于结束了,赵玲玲叫两个人抬了一袋子品相略差,不能留作种子的玉米,赶上车,直奔镇上的磨坊。准备现磨出些玉米面来,做些玉米饼子,给大家伙尝一尝。
因为磨数和过筛数不同,所以面粉的质地也不同。因此赵玲玲回家时候带回的几小袋子的玉米。
最粗的一种,是玉米糁儿。是采用略嫩和没晒干的玉米,粗磨一遍,不过筛。这样的玉米糁儿煮粥,香软有嚼劲,而且甜味足,做早饭正好。前世赵玲玲那里像这种东西要卖三四块钱一斤的。
然后是粗磨一遍,细磨一遍,过一次筛的粗玉米面。庄户人家一般吃的高粱米面,就是这么磨出来的。这种面略有些粗,庄户人家习惯了吃粗粮,吃这种面最实惠、顶饿。
再然后,就是粗磨一遍,细磨两遍,过一次粗筛,一次细筛的精磨玉米面。这样精磨玉米面比较细,可以做更精细一些的食物。
装的做多旁边一袋子,那就是磨玉米面筛出来的糠皮。和高粱米面糠皮一样,是喂养鸡、鸭、猪、牛、马等各种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
两个大灶都烧上了火,先是将玉米糁儿粥煮上了。
至于玉米面,赵玲玲打算多做几种吃食。
玉米高产,能入口、能顶饿,这样才值得推广。外面那些人怕是都吃过煮的嫩玉米,但是这完全成熟的玉米,还没人吃过。
光听说不行,得大家伙都自己试试。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吃、顶饿得大家说了算,不是有句话说好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较粗的玉米面,拿水和匀了,就在大铁锅的锅边做贴饼子。而锅底,可以做庄户人家最常吃的炖菜。主食和配菜一锅就得了,方便、省事。既顶饿,营养又全面,最适合庄户人家的生活。
赵玲玲指挥着几个人在厨房里忙活,一小瓢细玉米面加糖和面、发面,做了一笼屉的玉米发糕。又将一瓢的玉米面和白面、细豆面混合,发酵。做了一笼屉的玉米面三和面馒头,其中一半是实心的馒头、窝窝头,另一半加了剁的细细的咸菜丝和少许肉末做成了咸菜肉馅的包子。
她们在里屋说话的这工夫,外面的玉米饼子、发糕、馒头、窝窝头等陆续地出锅了。焦母和赵父进到厨房看见这一道道玉米吃食,将桌上的吃食一样一样地都尝了个遍。
“爹,你觉得哪样最好吃?”赵玲玲问道。
“都好吃。”赵父答道,然后又想了想,就指着玉米发糕和咸菜肉馅的玉米包,“我最爱吃这两样,……粥也好喝。”
“这真是玉米做出来的?”焦母吃着发糕问道。
“怎么样?”赵玲玲就像个等待老师批卷的小学生。
“好,好。还有丝丝的舔味儿。”焦母吃的细。
“哇,今天的早餐好丰盛,家有什么喜事吗?”陌陌进来看到一桌子的吃食惊讶的叫道。
“好吃,明天还吃这好不好。”没想到陌陌竟然对窝窝头情有独钟。
“行,明天给你做。”焦氏看小儿子爱吃就答应了下来,也决定去学学。
焦家坝地处北方,冬季的菜蔬少的可怜。现在的生活过好了,焦氏就想着法儿给孩子们改善生活。
玉米地里的豆角都下摘下来了,根本消耗不了。可到了冬天除了酸菜就没别的了。今年焦母听从赵玲玲的建议把这些都晒成干儿或腌渍起来为冬天增加一点儿菜色。
这个年代,空气污染几乎没有,庄户人家种田种菜也没有农药,因此长在藤蔓上的豆角非常干净,稍微漂洗一下就可以了。
切好的豆角丝,要均匀地摊铺在席子或者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暴晒。等将豆角丝里的水分都晒干了,再用布袋子将豆角丝收起来,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这是留着冬天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吃的。
要晒出一斤的豆角丝,大约需要十斤的鲜扁豆角。
赵玲玲在家里和瑶瑶忙着储存冬天的菜蔬,吃过中饭,正想着去午休一下的,却看见随和一脸慌张着急的跑了进来,脸色都紧张得有些发白了,看见玲玲后,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小姐,快,快去前厅,快去前厅接旨,皇上圣旨又来了。”他这样说是知道这个家已经结果一次皇上的圣旨了,封赏的还是家里这位最小的女儿。
玲玲微微吃了一惊,没想到圣旨来得这么快,这个轩辕的浩办事效率还蛮快的嘛,想了想,马上吩咐道:“随和,不要害怕,稍等片刻,你现在马上去通知爹、娘还有爷爷他们,我换一件隆重一些的衣服再去接旨。”
黄公公和轩辕浩被领到在前厅里喝茶。黄公公从刚进这个小山村,就觉得这地方和别的小村子有天壤之别,只见家家户户都是青砖瓦房窗明几净,院子粮食满仓,路上的村民也形色匆匆。如果乡村都像这样陛下还发什么愁啊!作为忠心皇帝的得力公公黄公公立马想到的是这个。
得到消息的赵家人急急慌慌的回到家中忙着换上了准备好的新衣,进了大厅,看见轩辕浩和一位太监模样的人坐在大厅主位上,急忙上前裣衽躬身施礼:“草民、臣女民妇见过见过钦差大人。”
看着坐在上首的轩辕浩,赵玲玲百思不得其解这次是怎么回事,这次怎么还带了一个胖胖的公公,心里万般心思,面上却不动声色。
看着得体大方的赵玲玲,黄公公满意的点点头,公拿出圣旨,高声说道:“晋西府百花镇焦家坝村民赵用亭、惠敏县主接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