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封杀(1/2)
邓丽君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超越了一切政治、文体人物。将近四十年以来,她的歌声从靡靡之音变成了华语经典,滋养了一代代人。然而大陆对邓丽君的追捧却基本来自民间,官方对她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在她活着的时候,央视没对她进行过任何报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邓丽君生于1953年,年少成名,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是名满台湾的小明星了。而彼时大陆的“文化活动”正搞得如火如荼,两岸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所以大陆听众在文革后才零星听到邓丽君,而那时,她其实已经把事业重心放到了日本。1974-1977年,邓丽君在日本共推出8张大碟及12张个人单曲唱片,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明星。
在70年代后期,大陆听众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偷听敌台和翻录磁带。在那个年代,基本除了大陆的电台以外,都是“敌台”。而大陆的电台又不播任何的邓丽君歌曲,所以,收听邓丽君=收听敌台。好在文革之后,收听敌台已经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罪名,通常是一番批评教育,至多背个处分,与文革时动辄面临劳教甚至判刑的风险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收听“敌台”的风险降低,是邓丽君流行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通过翻录磁带收听邓丽君歌曲,则属于南部沿海省份的特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交流日渐增多,使邓丽君等港台音乐磁带得以通过私人携带的方式来到大陆。当时人们还没有太多版权意识,一盘原版磁带可能会被翻录上百次,而每盘翻录的磁带又会被聆听上百次。
邓丽君之所以在那个年代突然“爆红”,与其唱腔和歌词内容密不可分。被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教育了几十年的人们发现,歌曲竟然还能这么唱?歌词竟然还能这么写?人们禁锢的大脑瞬间被开辟了一片新视野。而由于两岸听众对邓丽君歌曲欣赏的不同步,使得在台湾经过十年传播而积淀下的几十首好歌,在同一时间“砸”向了大陆听众。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爱上了这个声音。
然而那些让邓丽君为人喜爱的特点,恰恰成为她被禁的理由。邓丽君的情歌很快被戴上了“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等帽子,与喇叭裤、蛤蟆镜等一道成了老师家长眼中会“教坏小孩”的东西。而把邓丽君歌曲上升到“毒草”这一高度的,是1980年的中国音协西山会议。
会上被批判最猛烈的是《何日君再来》。因为“君”字与邓丽君名字相同。如今“何日君再来”常被用于怀念她的演唱会或文集名字。而在当时,《何日君再来》是一首典型的“不良歌曲”,无论从黄色还是反动的角度,都能批判。歌词“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从字面意思理解是青年男子与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属于“黄色”;这首歌创作于1936年,正值日本入侵中国之时,“君”指的是国家,或者说指的是国民党军队,“何日君再来”有“何时收复失地”之意。从这个角度讲,歌名与当时国民党鼓吹的“反攻大陆”暗合,又属于“反动”。这样一首“又黄又反”的歌,就在一片“又红又专”的气氛中被批判了。
在两岸敌对的年代,任何知名公众人物都会无法避免地卷入政治之中。作为身在台湾的歌手。祖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邓丽君也不能免俗。
就在大陆音乐界人士开会批判邓丽君之后不到半年,1980年10月4日,邓丽君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了一场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给公益基金会。在演唱会中,主持人问邓丽君,听说在大陆有很多人想邀请你去大陆演唱。邓丽君表示:“如果,我去大陆演唱的话,那么,当我在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的那一天。”上边辑录的这句话是邓丽君的原话。可想而知。有这句话垫底,邓丽君终生未在大陆举办演唱会也就说得通了。
如果说1980年的这次“三民主义”事件还只是口头说说,那么接下来一年,邓丽君就以实际行动将自己在大陆办演唱会的路堵死了。
1981年8月。邓丽君在台湾全省劳军一个月,跑遍各地军营,包括金门前线。看望海陆空的国军将士,并为他们演唱。此后台湾电视公司制作并播放了名为《君在前哨》的电视特辑。
演艺明星去前线劳军,这是各国都在沿用的军队慰问形式。例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国影星梦露曾去美军阵营劳军。而我国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则在中国军队阵营参与劳军,这些行为都没在他们身上打下较重的政治烙印。
邓丽君在70年代时就曾多次参与劳军。然而1981年的邓丽君已经是红透华人世界的超级明星,用一个月时间将台湾军营“走透透”,并且去金门这种象征性极强的地方劳军,政治意味与普通劳军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她还在金门对着对岸发布了政治性极强的喊话,以下是原文:“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我现在来到金门的广播站向大陆沿海的同胞们广播,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我很高兴的能够站在自由祖国的第一前线——金门,我感觉到非常快乐、非常的幸福。我期望在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跟自由。唯有在自由民主附设的生活环境下,才能拥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也唯有全体青年都能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