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辛弃疾(三十首)(1)(2/4)
算而去置买田地房屋,致被有识之士耻笑。8流年:岁月匆匆过去,如同逝去的流水。
9树犹如此:借树比人,慨叹岁月空度,壮志难酬。见《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已皆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桓公,即东晋桓温,庾信《枯树赋》作“树犹如此”。
10倩(qian欠):请。
红巾翠袖:原指女子妆束,这里指歌伎。
揾(wen问):揩拭。
【简说】
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这时,辛弃疾南归已有五年。
上片一开始就点染出一幅江南秋景:流向天边的江水,苍翠凝愁的峰峦,夕阳垂地,孤雁哀鸣……这满眼秋色,引起词人无穷的感喟:七年前自己“突骑渡江”,满心以为报国的志向即将实现,哪里知道腰间宝刀空悬,至今一事无成。想到这里,不禁悲愤难禁,“把栏杆拍遍。”但还是没有人能领会自己的心情。
下片运用三个典故,将“登临意”曲曲道出。作者表示既不愿意象西晋张翰那样为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以名士fēng_liú自炫;也不想效法三国许氾只知购营产业而被有识之士耻笑。他赞赏东晋桓温的振旅北征,也迫切期待能提兵北伐,收复失地。可叹的是朝廷以主和为得计,主战派不受重用,作者也被投闲置散,难展抱负。如今登高望远,只能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与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相比,两人的爱国之情是一致的。
本词以写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汇成一片,孤愤直抒,豪气凌云。下片采用反衬手法,层层阐述,通过历史人物,反衬出自己“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心情。“休说”、“怕应”都是否定疑问的语气。末三句以反诘照应上片结句,开阖顿挫,显示出辛词雄浑悲壮的风格。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1,呈史致道2留守
我来吊古,上危楼3、赢得闲愁千斛4。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5。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6。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7。却忆安石fēng_liú,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8。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9。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10。
【注释】
1赏心亭:见前《水龙吟》注1。
2史致道:名正志。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曾向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又建议高宗“无事则都钱塘,有事则幸建康。”反对苟安怯敌。
3危楼:高楼。
4赢得:落得。闲愁:指家国之恨。斛(hu胡):古代以十斗为一斛。这句是说登上赏心事凭吊古迹,却勾起自己无限家国之恨。
5虎踞龙蟠:《金陵图经》:“石头城在建康府上元县西五里。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这两句是说昔年在此建都的六朝,如今又在何处呢?(指都已覆亡)登高望远,不胜兴亡盛衰之感。句意来自李商隐《咏史》诗:“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6陇上:泛指中原一带。乔木:高大的树木。《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后来往往以故国乔木并称。或以乔木代表故国。这三句是从眼前的斜阳归鸟,想到陷入敌手的中原故国。
7喷霜竹:吹笛。霜竹:寒笛。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这两句是说帆船西去,船上有人在吹笛子。
8安石:即东晋谢安。哀筝曲:东晋孝武帝嫉谢安功高。桓伊在宴会上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听后泣下,孝武帝则甚有愧色。见《晋书·桓伊传》。这五句写谢安虽退隐东山、下棋捎遣而仍关心国事,帮助子侄辈在淝水之战获得胜利。也曾因功名太盛而受到皇帝的疑忌。
9杯中绿:指杯中绿酒。
10这两句用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是以怒浪翻屋比喻世途险恶。
【简说】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左右,这时他正任建康府通判。南来已有七年。眼看隆兴和议(1164)之后朝廷苟安、不思恢复、自己所上《美芹十论》中的收复中原之策,亦被搁置。史致道是主张抗战的人物,曾向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辛弃疾对他是很为推重的。
上片以危楼所见的山川形胜、斜阻归鸟,引出兴亡满目的感慨。下片借用谢安指挥儿辈破贼及善处君臣之间二事,对史致道表示推重,同时也有所期望。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1
一轮秋影转金波2。飞镜又重磨3。把酒问姮娥4。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5。
【注释】
1建康中秋:约为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时所作(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吕叔潜:名大虬,见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
2金波:指月。
3飞镜:指月。这句说月儿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
4姮娥:即嫦娥,月神。
5婆娑:即扶疏,形容枝叶纷披。桂婆娑:指月中桂影扶疏。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