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被贺大学士看扁了?(2/3)
用旁人的话将正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蔑视权贵,挥金如土,喜欢结交游历,诗风磅礴浩大,如同九天来客,当真是精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人乃大才啊。”两人谈天论地,细数当朝诗人文士,聊完诗人就聊到了战事,说到开元二十六年的战事重开,河西节度使大将杜希深入吐蕃,攻克新城,急功近利,孤军深入,在安戎城几万唐军成为俘虏,成为大唐王朝的耻辱,说到此处贺知章恨不得提剑披甲,亲自上阵杀敌。
李适之犹豫片刻说道:“上行下效,开疆拓土固然没错,不过若是劳民伤财,牺牲战士,就得不偿失了。”说完就淡然的不再讨论这件事。
酒过三巡,两人聊完了诗词,谈论了战争,绝口不谈政治,李适之看着席间一言不发的儿子,严重不禁有些哀伤,虽然他是个正直刚节的豪爽之人,但是想想自己的家世,祖父贵为太宗时的太子,若不是一些祖父李承乾性格乖僻,很可能。。。
“哎”想到此处李适之不由得悲从中来,意兴阑珊,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贺知章何等人物,一下子就看出了好友的变化,自己的儿子贺凌桓跟李跃来往比较多,自然也从只言片语中对李跃了解个大概,而上次李跃落马重伤事件,贺凌桓就在身边,此次前来李适之的家中赴家宴另一重意思就是来表达歉意的,此刻看到李适之心情低落,说道:“李公这是什么态度,令郎虽然才学不及王孟之辈,武功不足以开疆风土,但是也能通音律,知古今,一表人才,况且上一次经过大难,我观令郎大病之后,锋锐收敛,而且礼数得当,他日科举及第,一日成名,光耀门第,未尝不可,李公怎地这么悲观呢?”
虽然寻常人都能听出来贺知章是在恭维李跃,也包含以长辈的身份对后辈的劝勉,李适之也看看恢复了一些神采,暗叹自己怎么这样不羁于形,在外人面前流露出这些情绪,不过虽然知道是宽慰自己,也算是对儿子有了些许盼头,至少儿子不是一无是处,进而对李跃说道:“跃儿,听说你最近整日钻研琴艺,正好你贺伯父也在此,不如弹奏一曲助兴。”
李跃虽然一直沉默,但是也在默默的观察细听着父亲跟贺知章的畅谈,尤其是父亲最后那个哀其不争的表情,深深的刺痛了李跃心中的那一根神经,前世自己就总是让父亲失望,没想到这一世仍然是这个样子,李跃心中很不是滋味。
李福很快就将九幽琴搬过来,李跃款款而坐,盘坐在厅堂中的席踏上,将九幽琴小心的摆放好,他没有让云莺雪舞伴歌舞,长袖缕起,十指修长,寂静无声,落针可闻,俨然是一副琴中高手才有的风范,就连文士的领袖贺知章都小有触动,安静的坐在那里,做一个标准的听众。
九幽如墨,轻叩琴弦,乍声而起,自饮高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低音绕梁,久传不绝,李跃端坐在那里,仿佛将所有的思念与期盼凝聚在这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之中,而厅中的所有人都已经完全沉醉在其中,而贵为文坛领袖的贺知章此刻也情不自禁的沉醉其中,不愿意从这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中走出来。
“好曲,好诗,好词!”一连三个好字,可以看出贺知章对李跃这一曲的评价有多高。
“此曲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与唐大曲同而不同,与唐诗有异而尚存。”李适之满脸兴奋的点评道,心里乐开了花,谁说我儿子没有才能,就凭着一曲,哪怕是当今圣上李三郎,恐怕闻此曲也要拍手称快。
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久浸风雅的贺知章对于音律也是相当在行的,他不解的问道:“郎君这首大曲可有曲名,平仄新奇,配合郎君的琴艺可谓绝唱,整篇文章似乎主旨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乐观,但是又觉得包含深意。”
李跃谦虚的起身,大言不惭的说道:“此曲是我昏迷期间,虽然神识不清,仍然能够感受到父亲母亲日夜的相伴,其中的亲情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深有所感,后来大病初愈,便一直埋头回味当日的感受,终于在今日,灵感如同泉涌,不由自主就弹出来了,曲名我还没有想好,就由父亲来帮我取个名字吧。”李跃心里默默的给苏东坡大家道声歉,借佳作一用。
李适之此刻早已乐开了花,说道:“跃儿有这个心意,为父已经十分欣慰了,不过词曲音律之时,还是要推你贺伯父,就让他来取名吧。”
李跃顺水推舟地说道:“既然如此,就希望伯父不吝才思,去了好听的名字,
听闻这首词曲真的是李跃的原创,贺知章看待李清就像同辈人一般,丝毫没有架子,说道:“岂敢越俎代庖,郎君有此大才,实为李公之福啊,恭喜李公,贺喜李公啊,曲名就由李公来取吧,父子佳话,不日定可传遍长安。”
就这样推脱了一番,贺知章也一时技痒,这等名曲,他早已经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