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Panzer.Vor!(二)(1/2)
“要是有足够的地雷就好了。”
罗兰咬着铅笔杆,哀怨的叹息回荡在指挥部里。
在他面前的是第二集团军提供的作战地图,从表面上来看,色当地区的防御体系可谓天衣无缝,看上去几乎每个角落都能被大小不一的火力点覆盖。但且不说那堆碉堡里的猫腻,就算这份图纸也远远称不上无懈可击。
默兹河河曲北部顶点处的戈利耶——在这个位置至关重要,堪称防卫军进攻绝佳跳板的位置。如果装甲集群从北面穿过阿登地区一路冲到默兹河畔,毫无疑问第一个目标就是这个缺口,而在河对岸刚好有一批纺织厂的厂房,用来充当存放渡河所用的橡皮艇、冲锋舟和各种架桥设备的存储点再适合不过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查理曼没有建构一座碉堡,挖出一条壕沟过。
其实比起搞出一堆豆腐渣工程,这里的地形更适合布设雷区,然而一来所有的资源都优先供应进攻型武器的生产,地雷这种“不名誉的”、“怯懦的”、“已经没有必要的”武器连边角料都分不到。哪怕现在手头有一批地雷,以第二集团军上下的状况,他们不拿到黑市上还钱已经谢天谢地,根本不能指望他们老老实实去布设雷区。
这就是罗兰面对的困局。
默兹河到色当的防御完全无法指望,没有资源,没有时间,更没有士气和意志。现在即便开始调整,也完全赶不上防卫军的时间表。
重点还是只能放在巴斯托涅和圣维特上。
只有在这两个交通枢纽上发起阻击战,迟缓敌军的脚步,才能为莱茵战线的部队赢得后撤时间。
这里有几个必须注意的地方。
作战发起时间。
战斗强度。
战术应用。
后撤的时机。
战斗发动时间不能太早,那会刺激防卫军提前启动应对预案,太晚无法拦住启动中的旋转门。战斗强度也是一样,太弱或太强都会引来麻烦。战术应用和后撤时机就不用说了。
说来说去,所有问题都能归结到一个答案上——后勤状况。
著名的《游击队之歌》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自有那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与其说是对“凯申物流”、“运输大队长”的无情嘲讽,倒不如说这是物资匮乏、后勤难以保障的军队无奈窘况的写照和革命乐观精神的表达。在应付以步行为主要机动方式的战争中,通过缴获来保障战斗力或许是一种解决困难的办法。但在高强度机械化总体战中,这就不太现实了。即便物资匮乏的一方打出了不少颇为出彩的战役战术,但只要另一方掌握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转换为压倒性的战斗力,另一方被压倒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已经非常明确的验证了这一点。轴心国集团开局不可谓不精彩夺目,同盟国集团也确实狼狈万分,甚至机会被逼到亡国的边缘。可一旦同盟国掌握的资源开始发挥出效能,轴心国的战略储备便被一点点耗干,失去了血液供养的战争机器渐渐运转不灵,整个国家开始一步步滑向失败的深渊,直至最后轰然倒塌。
说资源和后勤是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要素,一点都不为过。
具体到罗兰和防卫军b集团军群身上,就是罗兰能够正确判断防卫军主攻方向、进军路线乃至攻击发动时间,但没有足够资源——从岌岌可危的物资储备到薄弱的运输、保障力量——来发起一场针对性的反击或防御。就连阻滞敌军推进都显得极为勉强。相对的,防卫军b集团军群或许会被暂时绊住脚步,但他们掌握的资源及充足的战前准备足以保证他们可以迅速跨过所有障碍,最多会和时间表出现一点偏差。
让一支一天8发炮弹,人均20发子弹都保障不了的营级轻装甲单位去阻挡齐装满员、弹药物资拿来败家都嫌多、全程有空军支援的装甲集团军群?这又不是温泉关战役,就算让列奥尼达从地底下爬出来,带着手下7000肌肉兄贵来为罗兰助阵,也只会让他们成为一众喵系战车履带下的一滩血泥而已。
有句话怎么说的?有钱就了不起?有钱可以为所欲为?
放到防卫军身上,就是精灵们悠然点起一根雪茄,打开一瓶芬达,然后用鼻孔瞪着查理曼人说:“不好意思,物资充足、后勤给力,真的很了不起,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不过我想你们不会明白这种感觉。”
壕真是壕无人性。
可以说比起宏观战略,资源和后勤的限制更加直观的限定了罗兰在制定阿登阻击战时的战术选择。
“结论就是,只能靠展开相当于战略级攻击魔法的术式,干涉气候和地质来拖延时间吗?”
法芙娜托着腮帮,一脸促狭的坏笑。
只要是能给亚尔夫海姆和李林带来麻烦的事情,她都很喜欢,更何况这次还是个大麻烦。
尽管装甲部队在机动力、越野越障能力上比传统步兵部队强上许多,但依旧未能摆脱气象和地理的限制。平原地区或许还好一点,在道路集中、通过区域狭窄的地区,气象和环境的影响将被放大到极致。
一场天气预报外的强降雨,一片突如其来的大雾,一次预测之外的山体滑坡——都会迟滞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完成战术机动。
即使是威力巨大的虎式战车,陷在泥潭里也无法发威。源源不断供应物资的车队只能陪着战车部队缓慢挣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