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两复” 、“三有”和“四环”(2/3)
后写作。5确立中心和选用材料
文题有了之后,不要盲目地写作。
要确立中心和选用材料。
因为古来就有“文以意为主”的说法,确立了中心,就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
周先慎说:“义理当是灵魂,是统帅”。
指导学生必须中心突出,观点明确。
然后选用材料。材料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明引于成辞,征义举于人事”。
用什么标准选用材料呢?有人说:“材料要由观点来统率”,“要围绕中心来选材,选取材料要典型、准确、新鲜。
6结构层次
上述几项完成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了,即布局谋篇的问题,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有人把文章的主题喻为灵魂,材料喻为血肉,结构喻为骨架。
没有骨架,灵魂无处寄托,血肉无所依附。
指导学生时,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构思,然后写提纲。
这样,文章的蓝图就应运而生,再写文章就会有条不紊,汩汩而出了,这正如李渔所言“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上述六项是作文前指导的主要项目,当然还有,此处从略了。
对作文前的内容指导好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对其指导内容要了如指掌,运用时才能自如流畅,每项内容指导,必须有理论有实践,二者结合,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
我本人在指导写作时就是这样做的,就拿“读后感”一类文章写作就是有理论十条(从略),有实例《画蛋?有感》,以例证理,以理析例,讲起来有条有理,具体形象,富有趣味,效果显著。
上述所言,就是写作程序中的第一环“讲”,这是理论(理性知识)。
学生在获得这些理性知识后,豁然开朗,胸有成竹。
二、写
写,是个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
用《教育学》的话来解释,就是“控制系统(教师)把写作知识传授给执行系统(学生)而执行系统得到了感知,即输入了知识,在头脑中储存(记忆),就是把获得的知识反馈(运用)到实践中去(作业)。
由于控制系统传授得法,执行系统感知得活,输出的东西自然是水到渠成灵感来到,文章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评
学生们写出文章后,先让他们改一下,直到不能再改为止,然后收上来批改与讲评。
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说,学生毕竟是初学写作者,水平相当有限。
写出的习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满怀激情,写出来的文章自以为满意,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毛病较多,甚至是失败之作。
另一种是虽有写作热情,但写不出象样的东西来,自己也意识到了,但无力回天。
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帮助。
作文批改,是作文前的指导和深入,是对学生进行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把学生的写作水平推向高层次的有效方法之一。
批改时,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文题的确立到观点的是否正确,从内容的充实和贫乏到层次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都要一一查看清楚。
当然,要有重点。
批改方式多种多样,采用哪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总而言之,能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就是好方式好方法。
我所说的批改与一般的批改是有所不同,重在“批”,指出学生习作中的毛病是什么,改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去做。
批改之后接着便是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环。
学生们喜欢它重视它。
教师在讲评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力争获得较高的效益。
主要对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缺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水平,引导他们用写作规律来鉴别自己的产品,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补足缺陷。
讲评的方式多样化,大体上分综合式和特殊式。
综合式,是指出共性问题;特殊式,是指出个性问题,这个性,必须是有影响有价值的。
不管哪种样式,必须有理性的条款,又有实例的印证,使讲评有的放矢,具体形象,能使学生如饮甘泉,茅塞顿开。
这一环节也就是理论上的开导,教师化作用。
四、改
有人总结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作前指导,作后批改,批后讲评”。但我本人认为这不够完整与彻底。
因为经过教师的点化之后,学生受到了启迪,认识到了自己文章的不足,在意识上有很多的发现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有了新的思路,新的内容,新的安排,新的语言……
如果就此裹足不前未免太可惜了。
有人说,学生把习作交上来就是定稿,一次性作文就等于完成,况且教师已批完,改完,评完。
我不这样认为。
因为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大作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多次修改的结果,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复活》中,女主人公卡秋霞出狱后的肖像描写,作者就改了二十遍。
中国的谈迁写《国迁》前前后后修撰了三十余年。
诗人白居易把诗作年给老妇听,接受她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