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以素质教育为纲 加强语言教学(1/2)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号召是非常正确的,及时的。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都与时代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做为学校,更应该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
生的语言素质提高的问题。
学生的语言素质较低的具体表现如下:
1、表达能力差:
平时,有些学生说话、写文章,毛病太多,下面仅举几例:
①入学通知书接我手,激荡的心在跳。
②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的青年多么幸福。
③王刚狠了赵刚一眼。
2、错别字过剩:
学生说话不明白,字写得如何呢?错字、别字多得令人吃惊,把“交钱”的“交”写成“教”,更有甚者写了别字闹出了笑话把“孩子”的“孩”写成了“猴”,句子是“因我妈生小猴,不能上学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3、趣味低级
话说不好,字又写错,表达的情调又如何呢?说话好带脏字,两个学生打招呼,其中一个问:“**的上哪儿去?”另一个答:“我他妈的去哈拉(尔)滨了”,有的比这还难听。这种污言秽语本该出自地痞**之口,谁料到竟出自于受教育的学生之口!这种低级趣味实在是叫人耳不忍闻,可说者本身却毫无知觉。
从上述三种现象可见,学生的语言素质的确很成问题。“加强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从现在起能够走向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这就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纲,加强语言教学”,彻底改变语言素质低下的现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那么,怎样加强语言素质教育呢?
(一)美化语言做好示范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她强**师应该“用语言‘粘住’学生。”因此,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美化自己的语言,做好示范,“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增强表达能力。
教师美化语言有两个层次:
⑴语言规范化
教学用语(教学语言艺术)的熔化,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体,是书面语言的加工,口头语言的提炼。
第一步是做到语言规范化,这是指教学用语合乎语法要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并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能准确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用语切忌“废、胡、玄、俏、混、梦、粗、套”。
⑵要精炼动听
教学用语规范化,只是一个起码的标准,这还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提高一个层次——精炼动听。精炼的前提,语言只有达到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收到动听(妙语惊人)的效果。
怎么样才能精炼动听呢?
第一,要提炼矿石
教学内容,哪怕是很少的教学内容,可以用许多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必须像从矿藏中提炼矿石一样高度浓缩,选那些言简意赅的词语来表达。
第二,要抑扬顿挫
俄国契诃夫说:“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音色不美,拗口的词”,要抑扬顿挫,讲求音乐美。
第三,要雅俗共赏
课堂用语除了庄重典雅之外,还可用通俗之语。这俗话指广泛流行而又生动活泼的谚语、熟语、歇后语等,增强教学用语的趣味性,与庄重典雅之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学用语要达到: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二)文明教育培养情操
从学生语言的不文明现象中可见,他们的道德情操是不规范化的,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德育)教育。霍姆林斯基把德育看做是全面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的成分”,他认为这一原理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社会对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学生有了高尚美好的情操才能有文明的语言。
(三)精心辅助培养能力
这指教师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具体工作,它十分重要而艰巨。这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并付出辛勤的代价才能奏效。
具体做法:
⑴要教会说话
既然学生存在着不会说话和说不好话的毛病,教师就要教他会说话,说“好”话,这也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怎样教呢?
一要结合实例讲解词义、作用及使用方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填补空白;二要以教材为蓝本,分析作者是怎样说话的,使学生得到操作的启蒙,积蓄潜力;三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使学生能把话说好,有创造力。
⑵消灭错别字
怎样消灭错别字呢?
吕淑湘在《错字小议》中说了一些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办法:
第一,记住字的读音和形体
平时教生字时,就要求学生把字的读音和形体结构记住,力争多记一些,到具体使用时可避免失误。
第二,掌握字的意义和用法
只要一接触生字,就要把它的意义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