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平蛮校尉(1/3)
刘彦有特殊的转运方法只被少数人得知,并不是像司宏壮或伏伟这种中层所能知晓的。
阿三那里究竟是会有多少粮食,多是多到何等程度,一切还需要有人实地进行考察,派出先前人员进行伪装,以海商的身份踏上阿三地盘就成为必然。
像刘彦一开口,没有任何有效情报下,国家开始建设前进基地准备入侵,只说明刘彦的权威无比之重。不管是之前的朝代,还是之后的朝代,真没有帝王能够像刘彦这样一言而决,哪怕是权威最重的始皇帝都会遭遇过否决。
中枢无条件执行刘彦的决策,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刘彦出过错,再来就是刘彦许多手段显得很神秘。若说刘彦的权威是一方面,中原即将面临大旱的前提下,入侵阿三地盘也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迫不得已。当然了,还缺不了军方的推动。
原始密林,尤其是中南半岛这种常年处于潮湿的区域,每日清晨出现浓雾是普遍现象。以春季发生的浓雾最多,有些地段在一天之中的整个上午都会被浓雾所笼罩。
目前是夏季阶段,浓雾到上午九点左右就会散去,舰队的众人一再看满是绿色的陆地,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少不了一层又一层的群山。
“真是活见鬼了。”司宏壮过了马六甲海峡不能再整天懒洋洋,时常是上了船桅的斗亲自拿望远镜进行观察:“这鬼地方不是林子就是山,偏偏植物非常茂密,绝对是个一年四季多雨的地方。”
没有错,中南半岛一年之中下雨的时候非常多,充足的雨水就是植物为什么会生长那么好的原因之一。植物非常茂密,雨季也是太多,给这片地方有太多能够制造沼泽的因素,探索起来的难度不是一般大。
“所以适合耕种啊!”伏伟下意识抬头看了看天,天上飘着像的云朵,没有半点要下雨的迹象:“水稻知道吗?那些家族拿出一千五百万石,全是水稻。”
水稻目前在汉国只是西南沿海局部栽种,并不是主要粮食,汉人的主要粮食是黍、稷、麦、菽和各类豆子。现在麦还没有分大麦和小麦,产粮上面也不大,是达官贵人才能吃得起,百姓吃得最多的是各类豆子。
汉国入侵中南半岛,得到的粮食基本是供应军方,不过以北方人居多的军队实际上是吃不惯稻米。
北方人喜欢的是面食,稻米偏偏无法做成馒头或面条,甚至包子也是糯米做的。而糯米虽然是稻的一种,问题是水稻和罕稻又是不同。要说的是,糯米其实早在中原被栽种,就是数量少到可怜。
人类在驯服“食物”的道路是经过一再的研究和改良,不管是家畜还是植物类。
家畜是抓捕野生动物来进行圈养,人为地改变野兽的生活习惯,经过常年累月的经营之下,猪虽然都是猪,家猪和野猪就逐渐变成两个物种,至少家猪没野猪的獠牙。
植物类的食物,先民不知道付出多少代价才知道哪些植物可以耕种,是经过一再的探索和试验,才有了后辈子孙觉得的理所当然。
汉国现在就在干驯服水稻的工程,不是搞什么杂交之类的,其实就是先在各个区域进行试种,也是先行在南方区域培育。
培育过程没什么高科技的地方,就是逐步让水稻适应水土,一代又一代地出产新的稻种,总有那么一代水稻适合在北方进行耕种。
司宏壮听到稻米,第一瞬间是想到米饭配红烧肉的美味程度,只不过红烧肉出现的次数太少,更多的时候是米饭配咸鱼。
“大汉在异域得到的并不止是稻米。”伏伟可是知道中南半岛包括南洋各处岛屿的香木非常之多,其余上千年的木头更是多不胜数:“征南将军已经上表中枢,提议在这边建造船坞。”
那些所谓上千年的木头,是各个种类的参天大树,随随便便挑一棵都能作为房屋承重梁,用于建造船只的木材也绝对不缺。
司宏壮对于那些倒是知道一点,比如在关中要造长安新城,已经提出从中南半岛大肆伐木的计划,并且已经在做相关的水道勘探做业。
在钢筋水泥被广泛利用之前,造房子当然是需要大量的木材,其中又以建造宫阙所需的木材最多。
想要被用于宫阙的木材,很自然而然是越名贵越好,之前的历朝历代是本土取材,实际上经过那么多年的砍伐早没多少名贵木材,甚至是符合规格的大树都不多。
除了用以建筑的木材之外,更多的是关于各类家具。华夏文明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喜欢玉,以玉来形容君子。除了对玉的追求,对于名贵木材又是一个方面,还得再加上漆。
“中南半岛没有发现玉矿,那种叫翡翠的玩意倒是非常多。”伏伟所在的家族也掺和了殖民中南半岛,了解的信息远比司宏壮多得多:“听闻南方的一些家族在带动翡翠审美?”
翡翠和玉在外观上差不多,其实都是玉石的一种,只不过翡翠被分为硬玉。华夏历史上从不缺少以翡翠充作玉的骗局,要不是玩玉的行家基本是分辨不出来,两者的价值存在落差,玉更值钱一些。
中原并没有翡翠矿产,很长时间里一度是被认为天朝并不产翡翠,这一认知是随着云南和内蒙古发现翡翠矿被终结,但那是现代的事了。
另外有一点,汉人还没有深度探索中南半岛,要不然他们会发现很多神奇的自然造物,比如缅甸境内有着非常多的化石,许多树木是经过时间的演变,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