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抵达(1/3)
作为三公之一的御使大夫桑虞,他是在去年就到南方,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府进行各种整肃,着实是勘察到了不少官员贪赃枉法之事。
因为时代的限制,能够做官基本出身就不会低,基本不是世家就是大族子弟,桑虞巡视南方各郡在南方世家(大族)来看,是一种近一步打压南方士族的做法,受于南方士族自身的分裂,再有就是南方作为战败一方,他们有心反扑却是没有领头人,绝大部分能当领头人的那些人是想着要低调。
中枢发来公文的时候,桑虞是在寿春。
“入侵之战旗开得胜,却是未有获取粮食。”作为三公之一的桑虞自然是够资格得到一些重要信息的邸报,已经知道桓温首战取胜,可笈多王朝并没有屈服。他刚刚看完另一份邸报,讲的是西边各国派遣使节团到汉国:“不是作为接待使,是监督各地工程?”
汉国要建设两条国道是早先就经过商议并确定的事情,元朔七年的时候就已经展开先期工作,对百姓进行组织的同时,各项物资也是调度到工程路线的各县。
桑虞巡视南方,多多少少是有心要打压南方士族,前提是他们真的有干犯法的事,要是各地士族安安分分,他就是想动手也没有由头。
南方有桑虞在巡察,北方也有崔悦在巡察,中枢摆出来的态度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犯法被捕的官员南方和北方都有。
汉国建立已经有八年,一统南北的时间却是不足三年,去年才刚刚灭亡东北和草原的国家,整体国势看来是蒸蒸日上,要说有不开眼的家伙想搞事是真没多少。
官员贪腐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完全禁止,相对来说世家子当官出现的贪腐情况还是比较少,相反是读书人阶层崛起之后出现的贪腐最为严重。
目前的汉国并没有出现巨贪,官员在贪腐情况上面也是以挪用物资居多,要是时间允许还会补上。这种情况基本是建立在家族暂时有所需的挪用,家族缓过来就会弥补,毕竟世家子更重视的是前途而不是钱途。
“现在的建康令是王猛吧?”桑虞问话的人是袁乔。他南巡的路线还没有经过建康,先前是着重在原豫州区域,问道:“侍郎今次南下,是要前往建康?”
袁乔就是那个给桑虞带来中枢文公的人,他还将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团。
王猛之前是在原冀州当官,后面被调动到建康成为县令。汉国的官职没有分品阶,是以牧守城池的人口多寡来区分俸禄,人口多一些的县可就是“令”,人口少一些的县则是“长”,也就有了县令和县长的区别。
近期刘彦已经在考虑借鉴九品中正制的制度来规划官职,也就是那个一品、二品……到九品的制度,同时还将执行三省六部体系,就是需要有一个过度的过程。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看的只是合不适合,三公九卿这个制度被淘汰必然是有它的原因,三省六部被执行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
相对于三公九卿的“大而化之”,三省六部是在各部门的职责上面进行更加的细化,也是统治者对百官的近一步分权。事实上三省六部被执行之后,光是宰相就变成了三个,不再是三公九卿制度的单一丞相,然后因为有六个部门还会有六名尚书,的的确确是权力上的一种弱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标。
一个国家的制度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的一句话就开始改变,每次制度的更变都是一次权力的角逐,刘彦已经有那个意思,给出足够的时间让百官去竞争,官职任命却还是由刘彦说了算。
刘彦不但是要搞三省六部,连带内阁也会建立,再来就是对外入侵的职属部门,全部都是需要时间来过度。
桑虞在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到建康,想了想放弃那个想法。他并不觉得那些国家经受得起自己的接待,原本就有职责要巡视地方,后面又被加了一个监督工程的责任,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
袁乔将公文送到桑虞手上,当夜与之饮宴,隔天清晨就启程向建康而去。
“御使大夫虽然有心打压,却是没有滥用职权。”王彪之与王羲之是同一家族,他是王羲之叔父王彬的次子,是王羲之的堂弟。这一次他是以吏司的官职跟随袁乔南下,而所谓的吏司并不是多大的官。
“桑公何人,怎容你背后编排?”袁乔对王彪之没有恶感,看在同为南方出身才训斥了那么一句:“既然已是大汉官署一员,不可再以旧朝(小朝廷)行事。”
袁乔实际年龄要比王彪之小一些,可他官职比王彪之高,的确是有资格讲那些话。
王氏一族现如今的状况早就不是东晋小朝廷四大门阀之一的盛景,他们因为支持小朝廷对抗汉国,家族实力折进去不少,后面也必然是会遭到清算,家族子弟是没玩完多少,可是家财上面的损失真的挺大,家族奴仆除了远在中南半岛的那些是被解散个干净。
原先的东晋小朝廷四大门阀,他们在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有各自的境遇,在土地持有上面基本都是一样的状况,区分是能够留下多少奴仆。再来,家族有没有人还在当官,当的又是什么官,也是区分状况的衡量之一。
庾氏有庾翼在当廷尉,桓氏有桓温是个征南将军,谢氏有谢安成为征西中郎将,王氏却是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官员。从各家族的状况来看,原先的四大门阀无疑是王氏最惨。
“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