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三宣六慰(1/2)
天色沉沉,满山遍野都燃着火把,仰头一望,便觉如置灯海之中,壮观绮丽。夜已过半,此前还喧嚣着的中军大帐,议论声缓缓平歇了下来。
诸将们经过商议,最终接受了朱慈煊的建议,一来是因为太子殿下实在异于常人,不仅聪睿,眼光和判断力也着实毒辣,要不然也不会在茫茫荒野中“发现”一条密道,二来,众人实在耐不住太子殿下对的连番进劝,而且说的确实有理有据,即使想反驳也没有空子钻,白文选权衡利弊后,这才拍板同意,命令熊逸飞先行几步,大军则相隔五十里,在后面缓缓跟着,确保万无一失。
计划定下后,众人徐徐散去。
朱慈煊回到牙帐中,王有德已经替他整理好了被铺,行军途中,一切从简,朱慈煊自然也不例外,只得和衣而眠,然而躺下一闭眼,脑中却胡思乱想了起来。
这一路走来,实在险象环生,前有山路阻隔,后有缅人围堵,期间无时无刻不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抗争,能活下来实在命大,若不是碰上了一次机遇,恐怕他们现在还在山野里兜圈子,又怎会有今时今日的处境?
挺过了这些万丈高山,好不容易为自己赢得一次喘息机会,朱慈煊又心神不宁起来,眼下大军即将入缅,前方究竟是怎么样?没人知道,不光是他,恐怕所有人都不敢打包票,至少离彻底站稳脚跟还远得很,就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后才知道,四周的黑暗是如此的浓重,而手中的光明是如此的微弱和短暂,朱慈煊大致处于这个心境,如担负身,越想也觉得惴惴不安,直到后半夜才迷迷糊糊的睡去。
再睁眼时,东方俨然泛起了鱼肚白,天色正处于明暗交加的时刻,营地四周的火把已经燃尽了,向上冒着笔直笔直的白烟。
朱慈煊起身揉了揉眼,刚出大帐,一股略带凉意的空气扑面而来,朱慈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顿时觉得浑身畅快。
或许是因为睡眠少的缘故,他脸上还挂着一抹疲惫之色,不过,瞧得面前的景象,却又让他马上一振,神经弦也缓缓绷了起来,大军已经开始了行动,密道中正通过着先头的骑兵,马蹄上均裹上了棉布。
“殿下醒了”
正看着,耳边突然传了一道问候声,朱慈煊转头望去,却是破虏营总兵刘震,着一身甲胄,显然已为接下来的战事做了准备。
“半个时辰前,骁骑营已经通入了密道,白将军特地嘱咐,要殿下随中军前行,切莫轻举妄动。”刘震轻声道,又觉得太子明理稳重,不似一般孟浪纨绔,说这些也是多余。
朱慈煊点头,刘震冲太子笑了笑。
“乃父是蜀王刘文秀吧?”片刻,朱慈煊忽然问道。
“殿下认的父亲?”刘震有些惊讶,旋即好低头叹道:“永历十一年秋,父亲客死在了昆明城。”永历十一年即1657年,离现在也才三四年之久。
“蜀王是为大明尽忠而死,乃父一死,不到一年,昆明城便被吴贼夺了去。”朱慈煊幽幽叹道,短短三四年,抗清形势便急转而至,一败再败,如今只剩下滇南一隅,若是能早穿越几年,绝不会像今天这么颓败,至少朱慈煊还有希望阻止孙可望叛明,带走了明朝十几万大军,而x等地都有不少拥汉人马,这都是必要战略回旋余地。
朱慈煊这么一提,刘震缓缓低下了头,不禁回想起随父亲征战川滇的日子,再往后便被余部推为首领,投奔晋王李定国,当了破虏营的总兵,继续抗清,那是刘震也才刚刚二十出头。
“乃父之志,当由汝来继承,不说这些,不说这些。”朱慈煊换了一个话题,“那个斥候校尉去哪里了?”
“昨天夜里已经进了密道,奔缅甸王都去了。”刘震回答道。
“昨夜?他腿脚倒是快得很!”
朱慈煊笑着点点头,心里稍安,一谈起熊逸飞这人,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种种遭遇,两人却是不打不相识,当下,心里又笑了笑。
没谈几句,天色就彻底亮了,白文选骑马站在一处山坳上,四周吹响了号角。
朱慈煊跨马进入密道,王有德,周凛,李嗣兴,还有五十名锦衣亲兵,护佑左右。
下午时分,大军正式进入了缅地,稍作整备后,即向南驶去,丛林之间,荡起阵阵泥星儿,一口气要走上百十里路。
行军途中,朱慈煊向西北方向望了望,那里正是村子的所在地。
这次,朱慈煊不欲惊扰。
——————————————————————————
伊洛瓦底江从中国流出,入缅甸境内,一路向南,直至汇入印度洋,乃缅甸境内的第一大河,又因为其贯穿缅地南北,所以是一条绝佳的天然航道,千百年来,滋养了缅甸各族人民,被人称作“母亲河”。
缅甸中部地势平坦,属于平原地貌,河水流经此地,速度逐渐变缓,形成一大片肥沃土地,桑客渔夫,世代居住,人流息壤,而河网环抱之中,一座巍峨的王城,便屹立于此。
缅都,阿瓦。
如今,缅甸正值东吁王朝,由缅族人莽应龙建立,一共不到百年,现在的缅王莽达是大明册封的第六代东吁君主。
百年前,莽应龙相继击败缅南的孟族人,缅北的掸族人,克钦人,一统缅甸,随即建立了东吁国,继位之后,他自恃兵强马壮,便越发目中无人起来,竟然率军北上,进犯中国,时值大明万历年间,消息传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