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紧张布置,形势纷乱(1/2)
首先是定位;孟九成不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也不想变成圣母类的人物。搭救难民已是施恩,要求他们图报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是组织和管理;不管是吃喝拉撒、建设居住场所和防御设施,还是编队训练、放哨巡逻、生产自救,只有群策群力,科学管理,才有效率,才能井然有序。
说是两点,其实只有第二点是需要马上实施的,第一点只是思想认识,孟九成早已有之。
送走了乔娥、大丑和三明,孟九成和穆易、陈道通商议了一番,吃过饭便开始着手落实。
虽然是天寒地冻,难民们还未完全恢复,但身处战乱,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发生意外情况。干的多少且不论,总之都要动手。
登记造册,编队分组,选定组长,劳作细划……孟九成在夜里已经想好了诸项措施,穆易、陈道通、穆晓薇等人全力相帮,忙乱了一阵后,到中午已经显得有序起来。
太阳的脸孔是白的,地上覆着积雪。山路旁的树木上挂满了雪,一阵微风吹过,便扬起一片雪尘。
孟九成选定了路障设定的地方,是在山道拐弯的狭窄处,向上能看见道观,拐个弯又能向下俯视大路。
路障也很简陋,先把积雪交叉堆在山道上并拍实,使通行更加狭窄,大大小小的树枝草草捆扎,放在雪堆上面。再用大铁锅烧化雪水,浇在树枝上,既与雪堆冻在一起,又形成胡乱伸出的坚硬冰溜。道理不复杂,古代便有结冰冻城、加强防御的办法。
这样一来,走山道上山便只容得一人一马,还要曲折前进。敌人便是多,也难以一拥而上。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修得粗糙,但胜在节省时间,也多少能给道观中的难民些安全感。
这个季节真是——孟九成也很无奈。地冻得很硬,用人工刨挖非常困难,掘沟挖壕也只能是以后再干了。
回头望去,远远的道观似乎在一种奇怪的气氛里屹立着,周围白茫茫的一片,有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再想到中原大地,这座道观,哪怕是这片山区,也是很小的一块。
尽管劳心费力,又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但孟九成却不能露出颓态。击败乱兵,搭救难民,他年纪不大,却俨然已经是这一大群人的主心骨。哪怕那些难民是住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也要用一种自信无畏的状态去感染他们,把他们有限的力量积聚在一起,共同维持这动荡乱世中的一叶孤舟。
…………
公元一二一三年秋,成吉思汗以金朝迁都违约为由,率军南下攻掠。蒙军铁骑势如破竹,相继攻陷济南、益都、登、莱、沂、密诸州,山东地区因蒙古掠夺战术而满目荒残。
金军遭到蒙军沉重打击后,中原的叛金势力红袄军借机更加壮大。而早在金朝南迁国都前夕,红袄军已经势力不小,活动地区几乎扩展到整个胶东半岛。
此番蒙军南下,虽然攻城拔寨,却掠夺而不占据,如一阵旋风般刮过。许多州县因此处于政权真空,山东红袄军随后大举行动,一下子拥有了很大的地盘,也形成了三股主要的武装势力。
这三股武装势力分别是:先以青、潍、密、莒诸州为活动中心,现在又占据莱阳、登州等地的杨安儿;因母亲、长兄为蒙军所杀,聚众起义,占据临朐、益都的李全;转战泰安、淄州、沂州一带的刘二祖。
金军,蒙古军,红袄军,再加上其他小股的武装,你占这州,我占那县,真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不知今夕是何年。
外面的纷扰暂时并没有影响到道观的难民,五六天的时间,忙碌劳动,终于能安顿下来,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观。
一些身体较弱的难民被安置到山顶的洞里,身体较强壮的还留在道观。道观的前院依着院墙搭起四个大棚屋,用的是砍来的树木和缴获的帐篷。山门已经用杂物堵死,又浇水冻冰,挡住了吹来的寒风。
供奉大殿里也隔成了四个小间,一边两个,中间的泥像没挪动,殿内的空间变得很是狭小。
不是孟九成不想大改造,而是难民们敬神,都劝孟九成不要因为安轩他们得罪神仙。
神仙?孟九成不信,信奉的那些难民又得了什么庇佑?但既然众意如此,他也不执拗。再者,万一师父回来,也说得过去。
后院也搭起了两间小屋,给晓薇、乔娥、陈梦瑶等女人住。缺口处的残砖都收拾干净,木头树枝做了个门,暂时供人们出入。
为了节省粮食,一天改成了两顿饭,再加上几匹死马肉,乔娥和大丑等人打猎的收获,倒还能支撑十天半月。
坐吃山空肯定是不行,孟九成为此和众人商议过多次,确定了几个办法。
一是去陵阳镇买粮购物,信儿已经由三明前几天便送出,只等商铺的孙老板派人运来;二是组织人手,翻山越岭,走上三四个时辰,到南面的天湖去捕鱼。
马髻山又名磨旗山,是莒州州治(现莒县)和莒南县的界山,西北两面环浔水,因山势峡长陡绝,延裹几十里,很象一匹昂首奔驰中的骏马的颈项,当地以形名山,便称为马髻。
而马髻山有四奇,有诗云:芦苇长上马口石,银鱼万条游天池,天蟾绿背红肚皮,山顶黑土不见底。这天湖(现陡山水库)便是其中之一,听诗便知道湖里的银鱼很多。
派人捕鱼,再运回来,费力耗时。孟九成是不太同意这么做的,可天寒地冻的大搬家,难民受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