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堑壕战接着堑壕战(1/2)
“我本来以为堑壕只是野战的一种补充而已,但有合理指挥的情况下,的确可以跟堡垒相媲美。
不过,这堑壕既然跟堡垒相似,我们就用对付堡垒的方法对付吧。”乔治.义律虽然一时受挫,但也不是很在意,语气轻松地说道。
不过,英军远道而来,在多次的进攻中又消耗了锐气,继续作战显然不合适了。
义律司令官便下令停止进攻,构筑防御阵地,先行驻扎起来,到第二天继续进攻。
李仙这边也趁机让士兵休息,收拢伤者,为第二天的战斗做准备。
广州的官员们在城楼上看了一天的西洋景,觉得很新鲜,议论纷纷起来。
“我看这英国人也不怎么样吗,打了一天,也没能推平三元观的阵地,而且还损失不少的样子。”广东巡抚怡良对英军的表现有些失望,在城楼上批评起来。
“英国人第一天过来,都没有休息过来,没有动真章而已,没看英国人每次派出的军队都不多吗。
三元观那边也就蹦跶到今天,明天就肯定完了。”钦差大臣琦善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
在这里,最希望英国人尽快推平三元观势力的,恐怕是琦善了,如果双方出现胶着,或英国人胜得不够快,就会有人对琦善当初的做法不以为然,觉得己方那么轻易投降认输,都是因为琦善怕死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广东军队真得不如英国人。
“呵呵,那就等到明天再看吧。”怡良眼中精芒一闪,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说道。
在底下,宋明达和沈葆桢互相对了一眼,又立刻将视线引开,不愿意将各自的所想暴露出来。
宋明达心里也暗自困惑起来,他之前的一切战略都是建立在英军能摧枯拉朽地毁掉三元观势力的基础上,没想到三元观临时组建的队伍跟英国人打得有攻有守,丝毫不落下风。
如果三元观能顶住英国人的进攻,那他的一番谋划,就要变成笑话了,事后广州的封疆大吏们也会对他的能力不再信重。
宋明达表面上位置尊崇,实际上没有实际官职,很多时候都是说动这些官员才能办事,如果别人不再看重,对他的打击会很大。
“这英国人怎么回事,先前不是勇猛难当,不管打哪里都快速占领吗?怎么现在就变成软脚虾了。”宋明达心里不由疑惑起来。
在堡垒时代,怎么对付防御完善的堡垒,甚至棱堡,有很多现成的案例可寻,军事教科书上也用大幅的篇章,详细介绍这种方法。
这种攻城方法,包括怎么把护城河的水引干,然后又怎么挖堑壕,从远处逐步接近堡垒城墙,然后再把火炮和士兵从堑壕输送过去,从下往上攻击堡垒,直到最后依靠数量优势占领堡垒。
当然,如果棱堡在河边和海边,进攻方还要想办法阻止防守方从水上获得补给。
这种攻城方法的问题在于过于耗时间和精力,经常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才能占领有优秀指挥官防守的堡垒。
欧洲的堡垒时代,就有很多战例是依靠七八百士兵,就阻击两万以上的军队两年以上。
直到火炮的威力大幅提高,可以轻松毁掉堡垒城墙后,这种堡垒战术才逐渐式微,到了19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是堡垒时代的尾部了。
义律司令官跟军官们商量之后,觉得中国军队的堑壕战术不见得比堡垒更难突破,第二天开始便着手布置。
英国军队有八千多人,人员数量是足够的,英军军官们便指挥者这些士兵,从四方炮台的射程外开始,挖起堑壕,一点点向四方炮台掘进。
英军炮兵射击躲在堑壕里的中国军队很难,反之亦然,李仙对英国人的推进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只是想办法让手下拖延英国人的推进速度。
在双方指挥官的指挥下,战斗就逐渐变成拉锯战,双方的炮兵时常隔空交手,步兵则组成小股队伍,不时向对方袭扰,李仙的队伍是想组织英军推进,英军则想办法阻拦。
依靠数量上的巨大优势,英军还是占据很大优势,稳步推进,李仙发现除非自己愿意承受巨大伤亡,否则这交换比是下降不来的。
于是,李仙一切以保存实力为主,不求伤敌太多,便更注重让新兵借此机会熟悉战斗,让其他团的军队跟这边的守军轮换起来,培养实战经验。
在七天之后,英军距离四方炮台阵地很近了,火炮也逐步往前推进,李仙依靠堑壕防守,也没有太多优势。
经过三次规模比较大的防守反击后,李仙觉得继续拉锯,交换比都接近一比一,反而是己方吃亏,便把火炮什么的都拉出来,从事前挖好的撤退路线撤离,退回到二十里外的第二道阵地去。
花费了七天时间,伤亡五百以上士兵之后,英军一时士气高涨,在军官们的指挥下追击后退的中国军队。
只是,李仙带兵退得太快,英军的火炮跟不上,只有步兵才能追过去。
李仙带着精锐士兵亲自断后,按照事先布置好的火箭炮基地层层设防,阻滞英军的追击,最后成功退回二十里外的堑壕阵地。
原来,李仙这边有一万名正规士兵和两万多名农民壮丁,人手很是充足,在四方炮台布置第一道阵地之后,还在后面继续挖第二道、第三道阵地,刚好堵住英国军队进击三元观的路线。
英国大部队兴高采烈地追来,发现中国军队又躲入堑壕阵地,不由都傻眼了。
按照目测,这第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